第32章

这条巷子只有他这一个院子,但是巷子两端出口的边上,都有许多店家。

他们规模都不大,有一个小门脸的,是个木匠开的店;门前挂着酒葫芦的,是家私人酒家;那家老板天天坐在门口抽旱烟的,是个铁匠铺。

除此之外,还有挑担子来卖豆腐脑的一个小姑娘,支棚子做馄饨的一个老爷爷,还有一个带着纸笔帮写书信的瘦书生。

阮嘉一一进了他们店,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这店多少钱?我买了。”

众人:???

有人觉得他在开玩笑,阮嘉当场就拍了二十两银子:“够不够?”

一个木桶也就十文,一坛酒二十文,一口铁锅三十文。

而一千文钱才是一贯钱,十贯钱一两银子。

在望山镇,一个普通的五口之家,不怎么吃肉,自己种点小菜,缝补衣服都自己来,一年花用也就四五贯钱,二十两,够用四十年!

书生当场拿着笔算了起来,还不待他算出这个数据,其他人就直接答应了。

等他算出这个数字,阮嘉自己都震惊了。

雍王随手赏赐给叶三的一千两,居然是这样一个庞然大数。

那雍王平时该多生活奢侈啊?

古代的贫富差距真的可怕!

阮嘉阴差阳错之下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对雍王的印象更差了。

可某位沉睡中的雍王大人全然不知这一切,他的印象还停留在阮嘉崇拜雍王的那一刻上,他还指望着穿王服骑骏马把他的小美人娶回家。

怎一个惨字了得。

此时交易仍在继续,也有那固执的说是祖产不卖,阮嘉便道:“我买了你这店子虽然是我的了,但是平时我不干预你们生意,只是抽成,利润三七开,我三你七,怎么样?”

众人从没听过这种买法,以往买东西,那都是买了店子之后,原来的老板都得卷铺盖走人,哪还能继续做买卖拿钱?

显然众人都不知道什么叫所有人委托制,阮嘉也没想要解释。

事实上他只是用了这么一个概念,但并不是要开个公司啥的。

他不为赚钱而来,目的只有一条,那就是:“有谁找你们问路,问任何事情,都记得告诉我。”

“如果有人问起这巷子里住的谁,就说不知道,一点都不能透露,明白吗。”

那书生警惕道:“你不会是犯法了躲起来,要我们给你敷衍的吧?”

犯法连坐,这个可是很严重的。

众人都是一惊,阮嘉摇摇头:“当然不是。如果不信,你们可以找银庄的徐老板,他可以为我作证。”

书生半信半疑,真的从银庄找来了徐老板,小徐同学摸不着头脑,不过客户的需求就是他的需求,自然应下了。

众人这才放下心,阮嘉便让书生动笔,写一份合约,把阮嘉给的承诺,和众人给阮嘉的承诺,都写了上去,最后画押按手印,徐老板就做见证人。

这一通搞完了,阮嘉微微放下心来,小徐老板则从满头雾水,变成了饶有兴趣,扯着那一份合约细细研究。

阮嘉没给他时间看,而是把他扯到了巷子里:“我问你个事。”

小徐老板嗯嗯两声,继续看合约。

阮嘉把手往那纸上一遮:“帮我打听好这件事,要多少钱都给你。”

小徐老板下意识抬头说好,然后又忍不住道:“大人,虽然你有钱,但钱也不是这么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