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4页

外瓶一般为镂空形状,内瓶可以旋转,瓶体上的图案就如同走马灯一般,可以通过外瓶镂空的部位看到。

据清代文献记载,存世的转心瓶十分稀少,御窑厂仅在乾隆八年、十一年、十二年、十八年及二十二年,曾先后烧造过可以旋转的瓷瓶及瓷碗等。

究其原因,还是由于转心瓶烧造工序极其复杂,而且耗费甚巨。

据说,转心瓶的烧造,每一个部件尺寸都要经过多次计算,重复烧制,不断的尝试与实验,才能得出实际样品。

有些内外均以粉彩彩绘的转心瓶需要二次烧作,这就造成了成品率极其低下,复杂的工艺及艰难的烧制历程,使得存世的转心瓶每一件都是无价之宝。

邵蛰民撰写的《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称转心瓶:“其制作之巧妙,彩色之艳丽,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而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也曾记载,转心瓶“乃内府珍赏殊器也”。

向南脑海里一边回想着这些有关于转心瓶的资料,一边仔细观察着手中的这些碎瓷片,心里面也大概有了数。

转心瓶的修复,相对于其它普通的古陶瓷器而言,要略微复杂一些。

拼对粘接倒是不难,毕竟内外瓶的釉色并不相同,很容易区分开来。

最难的,恐怕是镂空部位的修复,转心瓶摔碎了,镂空部位相较于其它地方就更加脆弱了,肯定也都摔碎了,如果那些小碎片还在倒还好一些,如果找不着了,配补起来就很麻烦了。

想了一会儿,向南不再浪费时间,先将这些碎片清洗了一遍,然后开始拼对粘接起来。

随着器身逐渐成型,他对这件转心瓶了解得也越来越多。

这一件转心瓶,器口外撇,粗颈,溜肩,鼓腹,圈足。外瓶以粉青釉为地,器身上金彩描绘花纹,有蕉叶、如意云头、仰覆莲瓣、宝相花纹等。

颈部堆贴四童子为装饰,分别身着金红、浅绿、淡粉、天蓝色的衣服。

腹部镂空开光荷莲纹,并装饰以粉彩绘制。内胆白釉为地,以粉彩绘制采莲图为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