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地利更多是天生的,有时候好,有时候坏。

就曾经有位倒霉的将领,在打仗的时候竟然迷路了,然后竟然就没有机会参加会战。

最后,他引刀自尽。

时也命也!

除了天时地利外,最难的就是人和。

事实上,在历史上有很多将领不是死在敌手中,而是死在内斗中。

这就不说,还常常有人在皇帝耳边嘀嘀咕咕,说浴血杀敌的人准备造反。

事实上,武将们的确是很容易引起帝王的忌讳。

之所以会这样,也是有原因的。

武将中,的确是有起兵造反的人存在,比如那位安禄山。

这对皇帝来说,就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对于拥兵自重的人将领,不得不多加小心。

这还不是一个个例。

据说岳飞的死,据说就是犯了皇帝的忌讳这个原因。

而这种忌讳,不得不谈到军队的战斗力问题。

很多军队的兵士,就没有什么战斗力,和那种拿了武器的老农民没有什么差别。

那么一旦遇到战争,军队靠什么打?

主要是依靠将领们身边的家丁,也就是所谓的亲兵打仗。

而这样的情况下,家丁们荣辱都是来自于将领,效忠的是将领,而非皇帝。

于是,皇帝比较忌讳武将,也就是理所当然的。

既然有了忌讳,那么别人一挑拨,就很容易产生间隙,不利于战争的胜利。

除了君臣之间的不信任外,还有文武的不合。

可以说,有太多的力量用在内斗中。

这且不说,还有人为了银子,在军需品上动点什么手脚。

比如说在武器军械上动手脚,让士兵没有合适的武器和军服。

或是在军粮上动手脚,让兵士们吃不饱饭。

当然还有人趁机发国难财的,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出卖帝国的利益。

除了以上的问题外,还有一件事,那就是军队上吃空饷的问题。

吃空饷这种情况由来已久,甚至是花样百出。

这一些情况,余颖统统知道,所以她才亲临北地,准备这一场战争。

让别人做,皇帝不放心。

而且换成余颖做,是没有什么害怕的。

皇帝说起来是这个身体的儿子,也不害怕有人告黑状,自然不会怕有些人弹劾,天天说庆东侯府的不好。

最后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快胜利了,就有人准备摘桃子。

这也是有的。

不过有余颖在的话,就没有那种可能。

可以说,在余颖空降到了长吉府后,前面的长官松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