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不算,丞相在某天突然觉得一只羊是放,一群羊也是放,头脑一热,决定开所书院出来。
本来,丞相的意思是发挥余热,给边城的教育事业贡献一点点微薄的力量,尽量不毁人不倦,尽一己之力给边城的穷苦孩子们一个受教育的机会。
远在京城的文昌帝一听到这个消息,立时觉得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马上就从翰林院抽调了一批饱读经书的学士,打包打包就发往了边城,美其名曰:支援相国的书院顺利开展。
又顺便让户部拨款,工部出图,兵部派人去给相国扩建书院校舍去。
搞得丞相大人本来只打算弄几个私塾先生,盖四五间教室,加盖个食堂,图书馆就算的计划彻底破产。
小书院被迫扩建成了一所大院校,从教室、食堂、寝室……等等,一应俱全,所教设内容工、农、兵、林、商、医五花八门。
无论你是想从商,还是想从政,想务农,还是想当兵,只要你有目标,这里就给你一个实现目标的平台。
在这所学校还在紧锣密鼓的建设时,各地的学子们就已经闻风而动开始打包行装,准备长途跋涉前往凉州求学。
这里是古代,建筑风格自然是不能搞得现代,但是孟明远还是尽量按后世名牌大学的整体教学设施进行学校的整体布局建设。
无论是图书馆、体育场、靶场、马场、游泳场等等,零零总总的设施尽可能做到全面而充足。
设施是一流的,师资是一流的,收费上自然也就相应的会很可观。
但这并不是说贫苦人家的孩子就没有了机会,丞相大人自然是不会干这样的事的,这与他的初衷相背。
勤工俭学——这么大的一所院校,设施多,就必然需要人清理维护保养,学校除了一些极少的教师、员工,其他的事情都是需要在校学生去做的。
这是这所院校与其他书院、私塾最大的不同之处。
吃不了苦、受不了累的或者体力弱的,可以适当多交学费,减少体力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