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臣桓温叩见陛下。”桓温眼角瞥见胡床上端坐的身影,连忙紧走几步,跪了下来,以额触地,跪伏在已经变黄的草地上,姿态甚是恭谨。

司马衍脸上微微泛起笑意,伸手虚扶了一下,道:“桓卿平身。”

“诺。”桓温站了起来,肃手垂目而立。司马衍上下打量了他几眼,又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的庾翼。桓温身材中等偏高,相貌甚是英伟,身材也颇为矫健。这样的相貌身材,在曲水流觞雅集又作不出诗文,难怪听闻不少士族子弟把他视为粗鄙之人。

司马衍道:“朕听小舅说,桓卿对目前的时局颇有见地,那你给朕说说。”

桓温整理了一下思路,道:“正如庾府君所说,慕容皝向石虎称臣,不过是借用石虎的手对付鲜卑段氏,并非真心归服石虎。一旦段氏式微,或者便是两人反目之时。”

司马衍不置可否,道:“还有呢?”

桓温道:“臣请陛下特别注意西蜀成汉。”

司马衍在胡床上调整了一下坐姿,道:“卿试言之。”

桓温从容道:“三年前,也就是咸和九年,成汉国主李雄去世,太子李班继位,以建宁王李寿辅政、录尚书事。不料,李雄的儿子李期、李越,却杀了李班,李期即国主之位,对统兵在外的李寿十分忌惮。李寿也害怕被杀,到了朝见的日期,总是托辞边疆军情紧急,不能没有人镇守,所以不去朝见。臣以为,成汉很快便会有变,不是李期杀了李寿,便是李寿叛乱,杀了李期。”

司马衍叹了口气,自古以来,皇家父子、兄弟相残,难道还少了吗?就拿大晋而言,当年若不是八王之乱,胡族又怎会有可乘之机?大晋又怎会失去北方半壁江山?

只听桓温继续分析道:“巴蜀位于长江上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对荆州成俯瞰之势。当年便是因为文帝派遣邓艾、钟会灭了蜀汉,占据了巴蜀,后来武帝时,王濬的水军才能顺江而下,攻灭吴国,一统天下。如今我大晋占据江东,却没有占据巴蜀,终是一大隐患。”

司马衍道:“虽然如此,但以成汉之国力,断不可能攻打我朝。”

桓温点头道:“陛下所言极是,确实如此。但如果石虎先一步攻下巴蜀呢?”

司马衍悚然而惊,眼神如冷电般地射在桓温脸上。

桓温道:“所以,巴蜀不可不争。拿下巴蜀之后,不仅大晋可以在江南站稳脚跟,不再担心上游有失,而且,如果北方有变,还可以从汉中出兵攻打关中。”

司马衍不由地深深点头。庾翼在一旁插话道:“陛下,桓温所言极是。如今江南好些年没有战事,承平日久,不少朝臣只喜欢拿着麈尾清谈,不愿打仗,不愿北伐。就拿王司徒来说吧,当年刚过江时,诸臣在新亭聚会,均感念北方沦陷,相对哭泣,王司徒奋然道,‘我等当戮力同心,辅佐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于像亡国奴一般在此哭泣?’谁知,他当年的话言犹在耳,他本人却都忘记了,如今反而反对起北伐来了。不是臣危言耸听,如今胡族在北方虎视眈眈,万一他们腾出手来南下,朝廷以何来抵挡?”

司马衍知道庾氏视王导为政敌,所以庾翼分析形势,也不忘拿王导来埋汰一番,但除此之外,他的话是有道理的。看来小舅说的没错,这桓温确实是个人才,只是……

他沉吟片刻,忽而问道:“桓卿,朕听闻你十八岁时,便曾杀了泾县县令江播三子,替父报仇,可有此事?”

桓温道:“启禀陛下,确有此事。当年家父被叛军杀害,江播也曾参与其事。江播为防备臣报仇,防备森严,臣一直找不到机会。只好在其死后,假扮吊客,混入丧庐,杀其三子。还请陛下恕罪。”说着,眼圈已有些微红了。

司马衍叹道,“本朝以孝治天下,你为父报仇,也是孝子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