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回去之后一口气就写了十几份本章,或做痛陈利害,或做委婉劝说,或做愤然而斥。也有的人坚持守在宫里不肯走,平均一个时辰就要求见三回皇帝,以期劝说他改变心意。还有的人,回了家就直接病倒了,撒手使性子,就此不管事了。
燕凛不是会为这样的缘故和臣子们闹气的君主,他忍了心中不平之气,硬着头皮,一方面自己一个个地接见臣子,一方面,又派史靖园和封长清一一登门,代表皇帝问候送礼劝说。
从皇帝的颜面,尊严,一直说到朝局的稳定,国家的大势,摆尽了各种各样冠冕堂皇的理由,又显示出了皇帝足够的诚意,用以软化这些强项的臣子。
皇帝的姿态,都已经做到了这个地步,这些臣子们,可也就不好再追究下去了。诏旨都明发过了,就算他们觉得,皇帝有些过于畏缩胆怯,可是,难道还能硬逼皇帝朝令夕改,让皇帝威严扫地不成。皇帝再如此忍耐,宽容,大度,可也是有限度的,能在朝中爬到这么高地位的人,又有几个会是不撞南墙就不回头的蛮牛。
最终,大家还是无可奈何地接受了事实,几位大将奔赴边关,准备好了,随时都能作战,后方的各部官员们,在政事堂的统一和协调之下,也尽全力做到了调配一切的资源,以支应军队的工作。
燕凛可算是忍了无数的委屈,顶了无数的压力,才算勉勉强强,让事情就这样达到一个暂时的两全结果。
然而,这一切的苦,他一个字也没有对容谦提过。
封长清为了要避嫌不敢多来国公府,安无忌又被容谦下了死命令,不再打探国事私报于他。所以,燕凛是如何地委曲求全,才艰难地压下了朝堂中那许多的反对意见,容谦虽然可以想象,却也无法完全清楚地明白。
燕凛所承受的压力,却还在不断增加着。
听着前方的军报连续不断地传来,看着各国的动静越来越大,重臣们自然越来越坐不住,就连全国上下,请愿要求燕军赶紧出动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了。
燕凛却偏偏固执己见。
他一面按兵不动,苦苦应付着朝中的压力,一面不断地向楚国增派出大量的探子,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打探到秦旭飞和方轻尘的动静。
只可惜,燕国的密探机构,对于遥远楚国,一直以来,都不如何关注,临时抱佛脚运转起来的人手,也实在难以在短时间内探听到足够机密的情报。
除此之外,燕凛现在经常半公开性地出宫,这也成了大臣们的一块心病。
每一回燕凛都是便装打扮地离宫,但是,他正式让宫中记档,拿着皇帝的印信,直接出入宫门,也就是说,除了普通老百姓,京城中等以上的所有官员,只要有心,就都能在他出宫的第二天,得知皇帝又到处乱跑的消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