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难得欣慰一回,这小丫头总算长大了。
我捏着她那羊小角辫笑道:“我也正有此意,你就还叫柳莺儿,什么都不用想,像只小莺儿一样,无忧无虑,开开心心长大就好了。”
“嗯,”小莺儿重重点头。
名字的事情算是告一段落了,几个孩子在一旁打趣,你称呼我一声“正则兄长”,我称呼你一句“清许贤弟”,玩得不亦乐乎。
他们几个玩腻了,又都围了过来,大狗子道:“玉哥儿,你可真厉害,懂得真多。”
“那是,玉哥儿可是咱们柳铺最聪明的人了,”小莺儿接茬,“你忘了当初范夫子都说不过玉哥儿。”
大狗子大手一挥,给我定了性,“对,玉哥儿是柳铺最聪明的人,还是整个牛角山最聪明的人!”
我听罢笑笑,由着他们胡闹去了。
“那你们可知道,谁是咱们大周最聪明的人?”阿恒靠在窗台边突然道。
我猛地回过头去。
阿恒随手把手里的木棍放下,站起来抖了抖身上的木屑,一步步过来,道:“咱们大周啊,可是出过一个神童。”
“神童?”小莺儿眨巴着水汪汪的大眼睛,“什么神童?”
“这个神童打生下来就识字,可以说是过目不忘,别的小孩子还在跟你们一样读《三字经》的时候,他就已经能钻研最晦涩难懂的文章,连当今陛下都夸他有非常人之能,要把他接到皇宫里住。”
“哇,”二狗子一脸崇拜,“那他也太厉害了。”
“这还不算,”阿恒把一只手搭在我肩上,汩汩热源透过掌心传过来,我却没由来地越来越冷。
阿恒接着道:“这个神童在六岁的时候作了一篇文章,叫做《通国策》,将我们大周从北漠到南疆的物华天宝都歌咏了一遍,一时间被京城中的人奉为天人,连翰林院里整理了一辈子经史典籍的老翰林都自叹不如。”
“这个神童真正成名是在他八岁的时候,那年刚好是三年一届的春闱,录的一甲三人都是饱腹诗书才冠京城的人中龙凤。然而就在当年的琼林宴上,那个神童以一敌三,当着陛下和群臣的面,竟将他们三个问的哑口无言。当今陛下当即就许他翰林院里给他留一个位子,将来不必经过科考,直接就是翰林学士。”
“他问什么了?”二狗子问。
阿恒摇了摇头,“这我就不知道了。”
“那后来呢?”小莺儿接着追问,我知道她在期待什么,在她看来,这样的人物必然大有作为,说不定要比那些书里的人物还要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