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己亲自当老师,语文、数学、绘画、音乐,他会的都教,甚至还有故事课,他尽自己所能让孩子们能接受一些教育。
虽然只有十几个学生,学生年龄从四五岁到十四五岁,他依旧坚持了许多年。
主人公回来之后,第一书记得知主人公是个大城市回来的高材生,兴冲冲就跑过来动员他去当老师。
主人公一开始拒绝,但随着第一书记次次精神饱满的拜访,他最后还是妥协了。
从此,他开始和村里建立起纽带,只有小动物的院子里迎来第一批充满好奇心的孩子。
被第一书记教过的孩子虽然顽皮,但也算礼貌,相处起来并不累。甚至还有的孩子有格外璀璨的思想,这让主人公越发愿意主动接触和帮助他们。
……
这只是电影的开头,张奎多年前看过剧本,是一个多向救赎的故事。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大家相互救赎。
打定主意隔绝外界的主人公,在第一书记这位朋友的带领下,开始会在农忙的时候挽起裤腿和大家一起下田,呼呼啦啦转着风箱吹稻壳,接过邻居送过来的新鲜大米,还学会了怎么能在地窖里挑到最甜的那一个番薯,扔到火里烤得喷香。
他渐渐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对于他来说,生活不是跌宕起伏,而是纯粹质朴。
经过一系列的事情,原主和当地人的感情越来越深厚,甚至主动收养了一个很早就失去了爸妈的孤儿,传授他自己所学的知识。
康久的电影基调张奎是相信的,如果晏承书愿意去演这样一部电影,或许心境会更开阔一些。
此时他已经不再去想这部电影将会给晏承书带来怎样的好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