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这些年忘记不少,但想说个一二三四出来,还是毫无难度的。
更有趣的是,他们的水平虽然不高,但大越国这边的儒生水平也不怎么样,两边菜鸡互啄,加上有翻译在,居然还说得有模有样。
只是在知道他们对匠作并不是太熟悉后,这位老国主眉头紧皱,似乎并不为越国来了几位儒士而高兴,只是聊了一会,便离开休息了。
倒是在场做陪的一些大越国的国子监士子听说他们的到来,主动过来切磋做陪。
两边的士子虽然语言不通,但书写却都是用的大宋文字——这也很好理解,在一百多年前,这里还是大唐靖海军节度使治下,一百多年时间,还不足以让这个国家诞生新的文字。
胡铨的书法学的是馆阁体,十分优秀,还临了几个字帖给这些士子,得到了不少好感。
不过,越国士子们问的却不是什么经义。
他们对大宋十分好奇,打听东京城到底有多大,大宋皇帝是不是真的是神仙下凡,你们有没有带什么好东西云云……
胡铨等人也从越国士子这边探听到不少消息。
比如大越国的君主没有亲生儿子,只是收养了一个十岁的孩子在膝下,如今国主老了,精神越来越不济,朝廷里的大权便被刘庆潭、张伯玉两人掌握,让人十分忧心。
还有越国国主最近几年收税有些狠,朝廷和民间都颇有微词。
比如他们都喜欢大宋的药物,问这些宋国士子们有没有带……
而问得最多的,还是大宋的工坊,那些一架机器,抵得上十个百个熟练的织户的机器,还有能一次出数万斤铁水的高炉是不是真的?
那种可以自己走动的钟表是怎么做到的?那些能治瘴气和水蛊的药物都有什么主药。
大宋学子们很难给他们解释其中原理,因为太复杂了,他们当年学习时,也是花了许久,哪是三言两语讲得清楚的。
于是便用比喻方式给他们讲了原理,最后这一顿饭两边都吃得十分疲惫。
吃完宴席后,众人被安排去休息。
但这一次,却没有集中在一起,而是分成了不同的宅院,好在并不禁止他们相互走动,让他们心下稍安。
就这样住了几日,胡铨每是都在仆人的陪同下,游览升龙府。
这里是大宋与南越国的贸易中心,这里用犀角、金、银、沉香、珍珠、象牙换取大
宋的各种物资,但因为大宋的货物太多太贵,所以,南越国交换最多的,还是稻米。
胡铨没看到大宋的船,听说是因为如今大宋海船都去了南洋三佛齐那边,但他觉得更大可能是大宋的货船在另外的地方停靠。
……
胡铨很快又见到了那位李元河。
但这一次,对方不再如先前那么温和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