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页

确实如此, 还得烧炕呢!姜子扬想着不由啧了一声。

这事儿啊, 难!

难就难在, 柴火不易得。

姜湉也跟着皱了眉头。

若是放在刚穿越不久之时她恐怕也无法理解姜子扬的烦恼, 要知道穿越前她对柴火的唯一印象,不过“负薪入市得百钱,归守妻儿烹斗粟”两句诗词而已。

然而现实是,若在东、西市里的柴火铺子购买且自行带走则一担价600文钱,若需送至家中则按照距离另付20-50文车马费;除此之外也有拉着板车挨个里坊售卖的柴栏伙计,便只统一收取630文钱一担;

是的,没错。如今不仅早没了“百钱”之价,负薪之人也变“樵夫”为“柴栏伙计”由此可见柴火的紧俏程度。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

要知道,古人修建房屋需要伐木、做家具需要伐木、制作车船需要伐木,烧火也要伐木且又没有使用后栽种补充的理念。如此日复一日之下,再多的树木也经不起这么索取。

早在前朝之时,京城周围的林木大多便被砍伐殆尽。

久而久之,木柴的供应地也就超出了百里的范围,这也是樵夫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

试想一下,再身强体壮的樵夫一次也不过负重一担,而古代可没有高速公路,耗费半月爬山涉水一两百里结果只能赚取600文钱?暂不提其中成本匹不匹配,只路途中可能遭遇强盗、野兽的危险便足以劝退之。

当然,樵夫不能做到,并不代表别人也做不到。

有道是“当利润达到50时便有人敢于铤而走险”。于是,被称呼为“柴栏”的柴火商行相继出现。

也因此,柴火买卖也形成如今市场点定售卖及伙计不定时走售两种方式。

这,便是姜子扬觉得困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