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辟谣,以方家家主为首的老辈人在友人跟前大吐苦水,表达方远冤屈,方家冤屈。
接着是部分学子口口相传,许默不仅会元得来不正,从前的案首都是窃取而来。
简而言之:这个人是惯犯!
“听说他秀才童生都是窃来的,解元更不必说,全靠捉刀人代笔,硬生生夺得。”
“这个人狡黠的很,装出两袖清风的寒门子弟模样,实际是县令之子,他那父亲贪赃枉法被撸去官帽,简直上梁不正下梁歪。”
“听说被他窃取的人身子不大好,才给了他机会,可惜本来属于那位公子的声明啊,全让伪君子给抢了。”
“现在还要倒打一耙方家公子,实在是欺人太甚!”
当然这些话并不能代表什么。
文人学子们是愤慨,但不是傻子,还是能分清楚一次作弊跟次次作弊难度区别的。
会试舞弊一回已经这样了,次次舞弊,这不是侮辱整个大渝王朝的贡院吗。
当初天家为保证科举公平,可是特意规避官员控制,改由贡院专管,而且还不得在原籍就职,防的就是包庇亲属跟泄露考题。
许默再是县令之子,也不可能舞弊那么多次。
更何况那位县令早死了。
直到,一位名为朱思桓的公子站出来,“我能证明,许默是个熟练的捉刀人……他不仅自己捉刀,他还替我捉过刀,我成名的诗句……就是他找人为我代写。”
第427章 许默骂名
没有人知道朱思桓如何艰难说出那句话。
但经此提示,人们比对思桓公子成名的诗句,才发现与青竹公子行文风格相近,似是出自一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