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要取之,必先予之。皇兄是想吊足宁王的胃口,不怕他反,而怕他不反。”

朱厚照饶有兴味地问道,“那朕为何非要他反呢?”

朱厚炜淡淡道:“因为一旦宁王反了,皇兄就可御驾亲征,真正地做一回朱寿,做一个无往不胜的大将军。”

朱厚照收敛了面上玩世不恭的笑意,现出几分颓唐,“满朝文武只道朕荒淫无度、无可救药,无一人能如你一般懂得朕的心意。不过就算有人猜到,也只会觉得朕荒唐可笑。呵,这些文官……”

和文官的斗争,几乎是每一个明朝皇帝的必修课,有的皇帝创业垂统、功过千秋,自是定于一尊,将文官集团死死压制;有的皇帝精于权术、擅长算计,就算久不上朝,也能将他们玩弄于股掌之间;有的皇帝选择妥协,甚至被驯化,最终宵衣旰食、夙兴夜寐,成为文官的宠物,得一个流芳百世的好名声。

还有个皇帝,没有虚与委蛇,没有斗智斗勇,而是选择像孩童一样追随内心最本真的欲望为所欲为,不按常理出牌将文官集团打个措手不及,又利用佞幸权宦将他们折磨得斯文扫地。

最终声名狼藉于当世,臭名昭著于千秋。

朱厚炜阖了阖眼——兴许他身后之名有被文官抹黑的嫌疑,可他在位时,百姓承受的苦难也是实实在在的。

“皇兄想要收拾文官,然后做一番功业,这本无过错。可皇兄你任用的这些人鱼肉百姓、横行无忌,自刘瑾始,再到如今的钱宁、江彬,都绝非良善之徒,乡民们便未过过一天好日子。”朱厚炜恳切道,“仁者爱人,他们可都是您的子民啊!”

朱厚照竟然笑了,“你啊,打小就读圣贤书读傻了,朕就知道你会这么说,可说句难听话,我这个做皇帝的过得不舒心,天下人就合该跟我一起煎熬。”

朱厚炜万没想到他竟然是这么想的,一时语塞,过了半天才最后劝谏道:“我在藩国,对朝廷的事不清楚也不想过问,可这些年相邻的川赣诸地,难道民变还少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他废了老大力气,才将那句“太、祖皇帝能打下这天下,就能有不肖子孙将它丢了”咽回腹中,只殷殷地看着朱厚照。

“人总说千秋万岁,其实不论是一人还是一朝,又有什么是永垂不朽的呢?”朱厚照眼中闪过一丝痛意,“从前父皇过的什么日子,想来你也记得。早朝不够,还要午朝,处理政事之余还要听那些腐儒日讲经筵,呵,做了皇帝被叫一句圣上就要做圣人?哪有这般的道理。”

朱厚照冷哼一声,“我就偏不遂他们的愿,我做事可不管什么天理祖训、人情民意,我只随我心意。”

话说到这里,这心算是交不下去了。

难得兄弟相聚一场,也不想搞得不欢而散,朱厚炜有些僵硬地转移了话题,“祭陵之后,我便打算回衡州。这几年也做了些精巧的玩意儿,本来想托应天官吏贡上的,既然遇到了皇兄,还是面呈合宜。”

一听这话,朱厚照又重新有了兴致,“哦,是什么?”

朱厚炜从袖袋中取出几张细绢,恭敬递上。

朱厚照一看,从鲁班枕到竹夫人,再到桌椅梳匣,衣食住行样样皆有,单从图上就能看出精巧绝伦来。

“旁的也就罢了,只一样有些不同,”朱厚炜指着其中一幅,“这是我带着封地工匠,根据《农书》记载重制的高转筒车,此车对汲水灌溉既有用处,还请皇兄交予有司。”

朱厚照失笑,“好了好了,回头就让工部去做,定不辜负你忠君爱国的一番心意。”

兄弟俩又说了些嘘寒问暖的体己话,朱厚照方造作地叹了声,“朕本想与你秉烛夜谈,只是想到表弟也要随朕回京,还是让他与你同榻而眠,一诉相思之情。朕再拉着你说长道短,倒显得朕不解风情了。”

朱厚炜僵着脸道:“我与表弟亦是骨肉亲情,与皇兄别无二致,还请皇兄不要误会。”

朱厚照则显然未信半个字,“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朕留两坛好酒下来给你们助助兴。”

朱厚炜只好干巴巴道:“谢皇兄。”

朱厚照起身,看了看已经比自己高上大半个头的弟弟,伸手抱了抱,“珍重。”

朱厚炜也不知此生是否还能再见到他,百感交集,也只哑声道声“珍重”。

第十七章

朱厚炜和崔骥征二人并肩躺在床上。

月光温柔,心绪摇落,二人都不想说话。

不知过了多久,崔骥征才缓缓道:“我时常在想,从小咱们在北书堂读书,先生们教的都是‘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学了那么久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每日诵读百遍,个个倒背如流。可为何却没几个人能做到?当真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这些日子虽未详谈,但朱厚炜约莫能猜到也能理解他对吏治的不满、对朝局的忧虑、对天子的怨怼,叹了声,“这世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之欲望却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