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那种朝廷下令赋税三成、官吏睁眼说瞎话强令黎庶上缴七成的事情,在天下一统后时有发生。多收的谷粮被官吏私吞,赋税过重的骂名却是朝廷背负的。
扶苏将自己的担忧一一说与父亲听,秦王闻言眉头紧皱。
他不是没想过这些问题,只是这对秦国来说是客观存在的缺陷,短期内很难解决。他不可能凭空变出足够的官吏来,只能暂时放任。
好在,这个问题在未来已经有了合适的解决方案。
扶苏自袖中取出一卷帛书,这是他提前写好的应对之策。经过他二十年的改进,整个官吏选拔的体系已经趋近成熟了。
秦王政展开一看:
“选取庶民教导他们习字?”
庶民的崛起对于贵族世家来说是一种威胁,但这种威胁在秦国被减弱了。
因为大秦所有庶民都能通过军功上位。
有能耐的话不说封侯拜相,至少做个百夫长、千夫长之类的小官绰绰有余。
秦人早已习惯了这从商鞅变法开始施行的政策,即便是贵族也不再对此叽叽歪歪。
先在秦地挑选聪慧的少年教授秦律和别国语言,到时候专门派往对应地区为官。
这对秦国勋贵来讲就是多给庶民分点肉汤喝,只要那些人担任的都是普通小吏,根本威胁不到自己的地位。
打仗还能靠着军功强行挤入上位圈,为官却没那么简单。朝堂水深,要世家贵族排挤这些没有后台的庶民太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