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似乎也没比打输了好多少,区别在于打输了既消耗了敌人又消耗了自己,然后给出大量的赔偿,直接求和就是敌人和自己都没有损失,然后给出大量的赔偿。
苏云卿并不觉得这里面能有多大的差别,反正从糟糕程度来说都是一样的糟糕。
好吧,实际上直接求和比打了之后再求和还要糟糕一点,毕竟从心态上来讲打了一架那是大家撕了一场,以秦国的实力就算打输了对面也肯定不好过,不过就是个两败俱伤的结局而已,那么谈条件的时候至少会有所收敛。
直接求和就不同了,人家顿时就觉得只要一合纵秦国立刻就害怕了,甚至觉得秦国是个软蛋好揉捏,再加上他们自己的力量无损,自信心恐怕还要更足一点,在这种情况下会对秦国提出怎样的条件都不会太让人意外。
因此苏云卿的办法实际上是个折中的办法,该打就打,但打的要有度,既要展现实力,又不能损耗太大,更加不能发展成全面战争。
然后以战争所取得的战果作为条件和筹码,到时候秦国确实是要付出一些代价,但这代价将完全可以被接受,也不会给秦国带来多大的损失。
只是如果要这样做,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那就实在是一个技术活儿了,一般人还真干不来。
打的轻了,东方四国肯定不痛不痒不理睬,打的重了大家都红了眼直接发展成全面战争了,那也太冤枉了呀。
子楚想想也觉得是这样,苏云卿的办法听起来似乎挺美好,比单纯的战又或者和更加适合现在的情况,但这其中的操作难度却高了不知道多少倍,甚至这不仅仅是在考验后方的决策指挥之人,更是在考验前线的将领。
毕竟再好的计划终归是要靠人去执行的,而这些走在执行第一线的人直接决定了计划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