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
嬴政的眼睛亮了起来,他是质子,在赵国自然是饱受嘲讽,听到的秦国形象当然是相当负面的,但现在有人告诉他秦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禹那个时期,嬴政情不自禁地兴奋起来,显露出七岁小孩的样子。
“当时有一人,名为柏益,又称大费,大业之子,颛顼曾孙,善治水。”
“那伯益是如何治水的?”
“因地制宜。”墨斗说起来也对这个伯益充满敬佩,“大水过后,地势低洼不平,然伯益却以此为利,教百姓种植稻谷,使当地足以安民养生。”
“为何土地低洼反便于种粟?”
???
墨斗一时没反应过来。
嬴政皱眉,他对农事自认为还算了解:“若土地内水过多,种子会腐烂。”
墨斗明白了:“伯益种之物为稻谷,而非粟米,稻谷,又称水稻,生于水中。”
作为一个现代人的他自然对水稻非常熟悉,但嬴政是一个北方人,从小吃着粟,也就是小米长大,而小米的生活习性与水稻完全不同。
嬴政抿起嘴:“政从未见过。”
墨斗安慰道:“水稻长于南方,公子自然不知。”
嬴政点点头,暂且放过这一环:“继续。”
“伯益佐禹治水,长此便精于水土,探知土下有水,便凿土做井,使人得以远离河边,往旱地而居。”
嬴政忍不住再次打断:“土下有水?”
墨斗点头,然后果不其然听到来自嬴政的灵魂之问:“为何有水?”
简直就是‘十万个为什么’啊……
墨斗努力遣词造句,但还是不自觉地用了现代的讲话方式:“公子可曾发现,水有两个特点,其一,水在土上会下渗;其二,若将水置于日光之下,则会快速消失?”
嬴政努力听懂:“确实。”
“那便是了,雨水落于土上,一部分在日光的照射下消失,另一部分便下渗存于深土之中,长年累月,所存之水超乎常人想象。”
嬴政连连点头:“政明白了。”
墨斗清了清嗓子,继续讲下去:“伯益治水安民,帝舜赏赐伯益以皂游(一种黑色旗帜),任虞官,掌管山泽,繁育鸟兽,赐姓‘嬴’,如此便是‘嬴’氏的由来。”
听完墨斗说的话,嬴政长舒一口气:“政竟此时才知晓祖宗之事。”
墨斗默默吐槽,其实他也是前两年才知道你家祖宗这么厉害,怪只怪大禹的儿子启太抢镜了。
嬴政还在沉浸在自家老祖宗天下第一的喜悦中,还有点意犹未尽:“这之后呢?”
对面嬴政这么开心,这让从公民变成平民的墨斗着实不爽,于是便淡淡撇下一句话:“启称帝。”
嬴政一时僵住:“此为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