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仓颉篇》,为了推行小篆嬴政专门让人写的启蒙识字课本,它最初由三篇文字构成,分别是秦丞相李斯的《苍颉篇》、中车府令赵高的《爰历篇》和太史胡毋敬的《博学篇》,共20章(注)。

不过赵高已死,原本《爰历篇》的部分由王绾取代。

要是所有人的贺文都被退了也就罢了,大不了大家一起跟嬴政杠,但偏偏有李斯王翦这类大臣打头,抵抗小篆的联盟很快便分崩离析了——用小篆就用小篆吧,用起来也挺方便的,他们还要准备接下来的统一大典,没时间也没精力和嬴政扯皮这件事。

除了一些固执到极点的人还在坚守,其中儒家是主力军,比如说扶苏的老师,淳于越。

擅动先祖遗文,简直荒唐,还有那个郡县制,更是没眼看!

“可是,孤觉得父王没错,”扶苏不卑不亢地正坐在淳于越面前,冷静维护着自己的父亲,“是先生您错了。”

于是把自家老师给气走了。

扶苏捡起面前的《论语》忧心忡忡地叹了口气:父王不过是要实行郡县制和小篆就把老师给气成这样,以后推行其他的政策可怎么办啊……

第151章

扶苏确实没有担心错,嬴政在齐国投降后的连番操作确实将淳于越气得不轻。

在得寸进尺地要求大臣们使用小篆之后,嬴政又接着小篆的借口,接二连三地打压那些不情不愿的大臣,将权力转移到自己和李斯、甘罗等大臣的身上,顺手再将千金阁里的王绾和隗林给提拔了出来。火柴猫若只是权利的置换那也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情,但凑巧的是,那些被撤除的大多都是旧势力的贵族,而被替换上并不是他们家族的后人:有些是直接被新人替了,有些是被敌对势力的人给换了……

配合上秦国一直推行的郡县制,可以说,整个秦国的朝臣都被嬴政攥在手里,如果说战国时期是礼崩乐坏的话,那么嬴政就是在这块废墟上重新建立起了一个新的秩序框架,虽然并不完善,但是已经初具模型。

嬴政的这波操作下,孔子所向往的周礼和周公重回的可能性彻底被消泯于其中,儒家向来向往贤王和能臣的政体结构,嬴政这么搞一堂之言,淳于越当然不同意。

但不管怎么样,现在没有人在意他的想法,所有人都在为接下来的连轴典礼做准备。

首先需要举办的就是嬴政的寿辰。

齐国和秦国的距离很远,齐王从临淄出发时气候还处在秋季,当他抵达至咸阳时,便已然入冬了。刚巧,嬴政的生辰便是在腊月,礼官想了想,便大着胆子跟嬴政商议,想要将受降仪式与寿辰合办在一起。

这个提议很快就被嬴政通过了,他本来就想借一个机会搞事情,最好是一个他能胡作非为但旁人不得不依着他的时机,齐国投降本就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再加上寿星的名号,哪怕嬴政任性到想要星星,大臣们也这能苦哈哈地去找陨石来哄着他。

当然,嬴政并不是这么幼稚的人,他每次搞的事情都是能决定天下格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