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

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第133章

据说刚刚弱冠之年的杨修,眉清目朗,博学多识,聪慧过人,是许都城里最耀眼的世家公子。他这个时间出仕,洛阳系的老臣不免猜测:四世三公的弘农杨氏,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向曹操妥协了?

荀彧还不太了解杨修,没敢贸然把人举荐给曹操,毕竟名声和才能不太相称的名士,也是有的。荀彧打算先见一见杨修,派人送了帖子,约杨修于酉时五刻,来酒楼一叙。

早春轻寒,沽酒的胡姬有一双碧色的眼眸,俯身舀酒时,纤纤细腰袅袅风情。

二楼雅间,荀彧坐在临窗的位置,面前的几案上,摆着茶水点心,和一壶浊酒。

荀令君折节下士,举荐过许多良才。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人好意思有约不至不守时,让荀令君久等了。

虚时,街市灯如昼。杨修一袭簇新的靛蓝锦衣,不疾不徐地上楼,雅致的竹叶纹在他的袖口和衣襟上摇曳生姿。

荀彧听到,杨修腰带上挂着的镂花银香囊,和雕着麒麟的昆山墨玉佩轻轻碰撞,发出叮叮咚咚的清脆响声。

杨修挑帘子进来的时候,带起一点微风,照壁上的影子随着灯火晃动了一下。他迟到了很长时间,没有解释原因,只微微致歉。

荀彧并不介意这些,但是畅谈之后,荀彧感觉杨修这个人,大约更适合当一位名士,摆弄摆弄琴棋书画、饮酒赋诗。不过,杨修真是极聪慧的人,有好几次,都猜中了他心中所想。郭嘉也有类似的敏锐,但不会这般张扬。

当然,作为老太尉杨彪的嫡子,世代簪缨的贵公子,杨修不仅文采非凡,对时政的见解也相当独到。

荀彧安排杨修担任郎中,郎中是尚书的属官,初任时称郎中,满一年之后称尚书郎,满三年称侍郎。

把这位聪明过头、慧极易伤的杨公子放在尚书台磨炼一段时间,如果能让他收敛几分,也是不可多得的俊杰。戏志才有负俗之讥,郭嘉不拘礼法,杜畿简傲少文,荀彧皆以智策举之,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还要加上恃才放旷的杨修。

荀彧回府,一个堂兄携酒来找他,不说有什么事,一个劲地劝酒。荀彧原本就有些微醺,又饮下两盏清酒,头晕目眩,勉强维持着仪态。

茶雾弥漫,烛火渐渐歪斜,小小的一团光晕摇摇晃晃,荀彧取来剪子要剪灯芯,手却不听使唤,连着两下,都剪空了。

这位堂兄确认荀彧已醉,对他说:“以君当事,难道还不能推荐我担任议郎吗?\"

荀彧虽然居中掌权,却向来“不以私欲挠意”,本心如此,和是醉是醒无关。他忽地笑起来:“官者所以表才也,如果按照你说的那样做,众人其谓我何邪!”

送走来讨要官职的堂兄,星光暗淡,荀彧提灯回了后院,光听见怪异的猫叫,却没瞧见猫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