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将生出这样的好汉,
他将挥动这柄战斧
把那折磨我的毒蛇斩断。”
灯光在窗户上映出他稚气而痛苦的面庞。九岁,对于痛苦而言还太早、太早了。可他是德意志的孩子,而德意志的痛苦已经太久、太久了。海涅写下这首诗,是在一百年前;而这首诗讲述的故事,还要追溯到九百年前的卡诺莎……
孩子的心是淳朴的。只要有一团火光在黑暗中燃烧起来,他就能像飞蛾似的扑过去,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1933年春天,十三岁的基尔乘火车到柏林外公家小住,不仅是为了见识首都的风光,更有一个宏伟的愿望埋藏在心底:投身到德意志复兴的最前线去。还在慕尼黑老家的时候,他守在收音机旁听着元首激情澎湃的演讲,觉得亲爱忠实的德意志等了多少年,才等到这样一个挥动战斧的好汉!
他至死也不能忘记1933年5月10日的夜晚。柏林的大街小巷都流动着燃烧的火炬,每一团火焰下都有一张兴奋的青春面庞。走在最前面的是基尔伯特·贝什米特。大学生们看他年纪小,就体贴而鼓励地让他打头。
《德意志高于一切》的歌声一直唱到贝贝尔广场,那里堆着成千上万册书,全都是从洪堡大学的图书馆里搬出来的。不久以前,青年学生们还将它们爱惜备至地捧在手心;可是在那一夜,他们将手中的火炬全都投向了书堆。
街上开来了一辆辆卡车,陆陆续续地运来了更多的书。第一个跳上车去把书投向火堆的,正是基尔伯特。为此他简直可以受到元首的表彰,可忽然间有人攥住了他的脚脖子,狠狠地一拖,让他直接摔在了地上。脸颊火辣辣地挨了两下。一向以他为荣的外公站在他跟前,面色铁青,通红的眼睛透过厚厚的镜片瞪着他。
“混帐东西!干了些什么!”
“这是为了德意志祖国!”他挺直了脊梁,又委屈,又骄傲。
“德意志祖国被你给烧掉了!”外公冲着他吼道。就在这时,前边一个高挑的大学生转过头来,认出了自己的老师。
“施莱格尔教授,您一向爱护我们,我们也一向尊敬您。”大学生彬彬有礼地说,一边把一本爱因斯坦的著作扔进火中去,“您年纪大了,跟不上时代。可是您要明白,这是为了德意志祖国。”
“德意志祖国需要你们把左拉和纪德给烧了吗?”外公惘然若失地看着大学生从卡车上拿起两本新书。
“因为他们不是德国人。”大学生干脆利落地回答,左拉和纪德随即化作了烟与灰。
“布莱希特和托马斯·曼是德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