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公虽是个万事不关心的人,但也知道,朝令夕改不是为官之道。他也是一片带携后辈的好意,不愿让包拯年纪轻轻就走上歧途,这才好言规劝。谁知那包拯不领情,还说他黄公公尸位素餐祸国殃民。
嘿!
泥人尚有三分火性,何况黄公公呢!
包拯既然不识抬举,那就干脆撕破了脸皮,看太后娘娘究竟为谁做主!
当然,若是那包拯知错就改,负荆请罪,黄公公也不是不能给他留一个面子。
毕竟黄公公不爱树敌,一般能轻轻放过的,都轻轻放过了。
包拯却有自己的主意。
他是个刚刚上任的小官,并不了解前朝后宫里的弯弯绕绕。
但黄公公拿太后威胁他,他也是不怕的。
搭买法既然已经堕落为苛政,那就一定要取消,无论他之前为之付出了多大的心血。
大不了,等回京之后,太后怪罪,将他罢官去职。
他也算是为了江南的茶农做了一件善事了。
太后是小皇帝母亲,他不想让小皇帝为此陷入孝义难两全的境地。
一切就由他来扛着好了。
赵受益看到了一个机会。
他在寇准和刘娥的阴影之下蜷伏了太久了,久到他已经越来越难以忍受这种权力假于人手的无力处境了。
提线木偶戏已经玩了太久了,是时候抛弃这两个木偶,自己走向台前了。
他不可能一辈子都是小孩,扮猪吃虎也不能扮一辈子,那不就真成猪了吗。
早晚有一天寇准和刘娥会意识到,他已经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小孩子。
在寇刘二人对他生出警惕之心之前,他必须先发制人,一击毙命。
在寇准和刘娥之间,赵受益犹豫了许久,还是决定先从刘娥下手。
刘娥是他的养母,对他有降维打击一般的优势。有孝道这一面大旗压着,他面对刘娥的时候永远处于劣势。
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寇准牵制住刘娥的话,赵受益想要挣脱刘娥的束缚,那大概率得等刘娥死了。
即使是不死,那也得是病重到没有行为能力了,无法继续摄政,才能让皇帝渐渐亲政。
毕竟太后是皇帝的母亲,太后说皇帝还没成人,不能亲政,皇帝难道还能站起来说我成人了,请母后还政吗?
一顶不孝的大帽子就压的你喘不过气。
而真实历史上刘娥确实是摄政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甚至临死前,还嘱咐宋仁宗说,儿子啊,你还小,还是个孩子呢,我死之后,你应该封你小妈杨淑妃为太后,让她继续垂帘听政,帮助你裁决国事。
而这个时候的宋仁宗,已经二十三岁了。
二十三岁,太后说你是孩子,你就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