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目送董媛和马超离开,他带着部曲赶到吴郡的时候,看到等在城门处的友人。
好友披着暗红色的大氅,束起的头发用白玉簪固定住,腰间的佩剑若隐若现,端的是风姿卓越,仪表堂堂,孙策跳下马,走到他跟前,一拳头打在他的肩窝处,“公瑾,你怎么会在吴郡?”
周瑜抓住孙策的手,将小厮手上另一件大氅丢到他怀中,“早些日子听到徐州传来的风声,算了下时间,就等在这里了。吴郡这些日子太过还冷,你还是穿多点儿,否则伯母看见了,又会念叨你了。”
孙策听到这话,将后背的披风解开,换成了大氅,“别说,吴郡的冷跟北边的冷真不一样,湿冷湿冷的,风一吹,寒进骨头里。”
“江南多雨水,自然会这样。”周瑜笑了笑,吩咐小厮将马车赶来。
上了马车之后,孙策跟周瑜讲述了一遍这段时间的经历,说完,他脸上露出疑问:“朝廷建立翰林院,周伯父由洛阳令升迁至翰林院掌院学士,官居正二品,我还以为你会去洛阳呢。”
周瑜靠在车窗边,看着孙策笑道:“本来是要去的,可听到历阳也是乡试地点后,就等在这边了。”
孙策挑了挑眉:“你猜到我会回来?”
“不是什么难事。”周瑜从马车暗格里拿出茶壶,给孙策倒了被茶水,“你刚才说的翰林院,是用来安置殿试后取得优异名次学子的地方?”
孙策点头,“具体的我也不知道,我去拜会周伯父的时候,听他的意思,以后这个翰林院在读书人心中的地位会很高,朝廷各个机构的人才尽出于此。”
周瑜手中转着茶杯,抬头说道:“父亲来信,让我参加今次科考。”
孙策喷出了一口茶,转身头问道:“真的假的?”
周瑜没说话,可神色很认真。
“好事儿啊。”孙策将茶杯丢在小案上,盘着腿笑了起来:“公瑾若是参加科考,史上第一个状元非你莫属。我还曾听董将军说过,科考前三甲会金榜题名,打马游街,青史留档。”
董将军?董卓?听伯符语气,他似乎对董卓很是推崇?周瑜按下心中所思,他丢开手中的茶杯,问道:“伯符,你觉得科举选才,能真正推行下去吗?”
孙策想了想,语气坚定道:“若是太平年间,很难,如今这个天下,一定可以。”
周瑜点头,他虽然也是这么想的,总还是有疑虑,好友的话,让他坚定了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