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国后,拓跋宁和贺兰青有着截然不同的境遇。
拓跋宁深受北王信赖和爱护,他积极利用自己在涞阳国所学为北王出谋划策,稳固国家。北王的几个孩子也全都把他当做自己的亲兄弟一般尽力支持他。
远大抱负有人能懂,所做决策有人支持,这是再幸运不过的事。
而贺兰青则没这么好命,他的父皇整日陷在酒池肉林,听不进他的建言,却听信妖妃蛊惑,痛斥他狼子野心,勒令他不得再对朝堂之事指手画脚。他一身才华无法施展,远大抱负无人支持,就这么落寞地过了两年。
这两年里,拓跋宁一直挂念着他,也通过自己安插在长夏的眼线关注着他。他十分愤慨贺兰青的遭遇,却又做不了什么。
山高水远,还涉及人家的内政,他又不能骑着马冲过去暴揍他那昏庸的父皇,所做的只能是频繁给他写信,以及时常托人送去一些北赤阳的特产。
他每一封信的开头都写“卿卿吾爱”,贺兰青给他回信的时候也总是写“吾爱阿宁”。
即使过得颇为艰苦,贺兰青也不曾在信件中透露任何的不如意。他的回信多是感谢拓跋宁送的东西,并认真告诉他什么好吃,什么吃不太习惯,以及自己和奴仆们发明了新的吃法,让拓跋宁也试试。
剩下的就是向他介绍自己最近看了什么好书,有什么样的思考,并托人把书给拓跋宁送去,让他也看看。
两人在书信中畅谈古今,钻研学问,交流意见,像当年在学无止境同窗念书那样。
每每捧着贺兰青的信,拓跋宁都觉得两人很近。
但其实他们之间隔着千山万水,想见一面都难。
拓跋宁也曾在信中用毫不克制的笔调倾诉思念之苦,贺兰青表示,他也同样遗憾,同样无奈。
“但此生有幸认识阿宁,与阿宁生在同一时代,活在同一片天下,我已经很满足了。”
读到此句,拓跋宁泪流满面,再不敢苛求什么。
两年后,贺兰青在朝中大臣的帮助下得到了他父皇的青睐,开始重返朝堂。他收敛锋芒,谨言慎行,用他父皇能接受的方式一点点向其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