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我的拆一代梦想来了

“在扶贫会上是你泄露甘笛的行踪,差点连累他的声誉,不是吗?为此才和汇元甘笛才和汇元宣战。”朱鑫礼笑着又加了两摞钞票,根本不接茬,“事成之后,必用重谢。”

朱鑫礼一副吃定的样子,罗英柔是记者,潜台词不用说,他也明白。如果甘笛调查,汇元和飞流是竞争关系,本身运用盘外招无可指摘,但是你作为和甘笛亲近的记者,却给汇元传递消息,未来如何自处。

朱鑫礼转身就走,罗英柔拒绝的声音卡在嗓子里没说出来,机械地将钱放入钱包。

“都是为了都市报的销量和读者。”

罗英柔自我麻痹,她觉得通过观察或许能得到线索,甘笛应该有国际人士通话,不是香江记者周振邦,肯定有其他渠道。虽然肯定不让外人得知,和他形影不离,肯定能查到线索。

“去拉家具,老妈真是的,老房子的东西舍不得扔。”甘笛想到这个就苦恼,一个新晋的亿万富翁,兜里的钱和支配资金不成比例。

结果导致传闻越来越离谱,报纸宣传自己清廉正直,一些答谢送礼是水果土特产,字面意义上的土特产,鸡蛋、河鱼还有些滨海熏火腿。

黄金、珠宝、白花花的钞票哪里去了?

甘笛坐在副驾驶思考在补贴系统和甘道梁协议的夹缝中获取最大利益,突然罗英柔急刹车。

甘笛抬头摇下玻璃,公路上两拨人推推搡搡,无视周围交通,正在公路上互相指责。

“发生什么事了?”

“宝成棉纺宿舍的平房拆迁动员,宝城区的民心工程之一。”这条新闻是罗英柔撰写,所以她很清楚,“我们绕一下吧,这群人估计要很长时间。”

“没事,我看看。”

一波是踉踉跄跄的老年人,一波是宝成厂员工,带队是甘笛认识的宝成副厂长李志强,他被老太太骂的直往后退:“不要脸,我生在这里,就要死在这里,有本事把我埋了,我就不搬。”

“国家给你建新房子,不好吗?”

“不要,不稀罕。”老太太叉腰领头气势足,后边一群老头点头称是。一群老人堵在公路上,李志强劝阻不行,身后是有不少年轻力壮的员工,他也不敢上手啊,这群人都是纺织工人家属。

拆迁难办了。

罗英柔做过此类的专属报道,区府主导的民心工程,平房区大面积改造,滨海市开始要对城区内的平房区进行整体改造,是滨海市94年的任务之一。

棉纺宿舍是抗战时期留下的尖顶平房,水电免费,住房每年费用5元,是宝成纺织历史包袱之一,邀请不少房地产商进行考察,希望他们承揽改造项目,但是大家计算后,认为不划算,不接招。

承揽房产项目没人接可以用滨海房产公司,国企直接下派任务即可,重点是拆迁问题,现在孙连城点将,希望刘栋承担拆迁任务,将这片区改造。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今年分税制,区政府资金财政资金不足,各地房产不接招,滨海房产公司也抵触,孙连城要求宝成补贴200万,刘栋认为长远还算合适,因为极地将生产任务提供给宝成,他没有后世那么衰败,咬牙将棉纺宿舍作为试点,为了提升纺织家属的住房体验。

“楼房有煤气,有暖气。平房下雨就漏,地面积水,进出不方便。”

“蜂窝煤一年够用,暖气煤气太贵,用不起。”老太太算账很精细。

李志强气不过,在公司里受刘栋气,拆迁改造本来是个油水的活,结果遇到一群老货,拎出来都是家属,一群纺织前辈,根本不给谈判机会,甩甩手走了。

“楼房肯定比平房好吧。”甘笛想不通老人太古板,不会算账吗?

“老人算得多,其实他们都懂,现在平房私搭乱盖,三世同堂都住在一起,省钱。如果按照规定,自盖房不算,房管所只认定房本的面积,每平米按照5000元计算,一般家庭平房是3-5万。如果要房的话,一室一厅,根本不够住,想换房要加上万元。而且开销更大。盖房一年时间,租房补助才200元,租房也是问题。”

和铁路宿舍类似,他和吴宇住的就是私盖的,如果拆迁不算钱,确实抵制,一家六口人按照政策只有两室一厅,根本住不开。

市府提供的公租房他很少去,就是为了给方妈留出一间。

一些前世记忆从甘笛脑海中闪现,小时候因为搬迁颠沛流离,家中没钱,连还迁房都拿不到,办法就是远远的给你一套住房,甘笛记得,每天上学要坐公交5公里,90年代拆迁就是如此。

拆一代是要等到财政有钱,土地财政看到油水后才能形成,这个时代钉子户,各有不同,为了住房、生活成本,归纳到最后就是为了钱而抵触拆迁,但不是为了发财。

“其实李厂长也难,孙连城下派的任务,不好接,改起来麻烦,现在谁都不想改,因为不划算,估计拆迁要扯皮不少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