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今日入媚 戴月回 2816 字 2022-09-09

大叔带我去找她,我们在巷口坐上一辆人力三轮车,模样很像电影里的黄包车,我很稀罕地左摸摸右看看。大叔问我是几岁去新国的,我说我在那里出生,在那里长大。

“真的?”大叔一脸诧异:“看着不像,你骨子里像中国人。”

我也很惊讶,想了想后说:“我妈妈读华侨大学,很喜欢中文,喜欢可能是遗传的。小时候没人管我,我就自己躲在房间里读书,读的大多是中国古典文学。”

“你普通话说得很好,字正腔圆。”

我觉出一点骄傲:“我跟妈妈说话时都用中文。小时候我还跟着磁带背过《千字文》、《诗经》、《论语》呢。”

我们在葑巷下车,在迷宫一样的窄道中穿行很久,在一座两层小楼前停步,大叔上去敲门,却无人回应。隔壁的住户打开窗,对我们喊:“大姨去西山小住了,早上刚走。”

大叔长吁短叹,叹我时运不济,一个老师都碰不上。我反过来安慰他:“万法随缘,缘来则聚。”

刚走出巷口,看到一辆板车堵在路上,车夫骂骂咧咧的,大叔忽然喊:“欧阳先生!”

车夫身后的一个人抬起头,淡淡看向我们。她很俊,带着竹编斗笠,没有头发。我正愣神,大叔推我一把:“还不快去帮忙!”

原来欧阳先生的二三十盆花都在车上,但巷子太窄,板车进不去,我跟大叔帮忙把花盆搬到她家门口。路上听见大叔问她:“又去律幢寺焚梳头啦,咋回来了?”

她说:“山上停水,养不了花,就回来了。”

大叔嘿嘿笑:“巧了,我给你领来一个学生,这不是缘分天注定吗。”

后面我没听清,我来来回回跑了十几趟,把板车上的花全部搬进巷子里,忙完最后一趟,我直起腰擦汗,大叔和欧阳先生站在屋檐下看我,大叔说:“你看,挺老实一小伙子,还有灵气,你就收了呗。”

但欧阳先生情绪不高:“有什么用?教两个月,学出来也是半吊子。”

我忽然福至心灵,点了点面前的花:“欧阳先生,我可以帮您养花。昙花兰花我养不了,但您种的这些,夕颜、木槿、杜鹃、月季,我都很会养。”

经过一波三折后,我终于拜上了师。葑巷是古城区的老街,我在距欧阳先生家不远的地方租下房子,窗下就是软缎一样的缓缓碧波,时闻橹声欵乃,乌篷船悠悠滑过。

欧阳先生一开始只教我身段,这功夫练起来极需要毅力,我体会到少林寺不论寒冬酷暑站桩的苦,比如一个最简单的、昆剧各行通用的抡眉动作。两手拇指收向掌心,其余四指放松。掌心向内,右手自左向右,左手自右向左,由下而上,次第交互虚虚划弧,掠眉过面。

这其中一点差错都不能有,必须严格按照程式来做,我做了数百遍,连早上起床揉眼睛时都习惯性地用这个动作。

欧阳先生对我非常严格,她不苟言笑,我猜她对我不满意,但是我们的教学进度不慢,我陆续学了落花、磨袖、搭鬓、荡脚几个动作。

--------------------

大家能猜到姑城是哪座城市吗?

第23章 19 一斛相思豆

她开始教我发声。

先讲字音规范、四声阴阳、板眼尺寸,给我示范腔格口法,引导我用昆腔发声用气。

昆曲法度森严,每一声每一调都要丝丝入扣,不能走偏,练起来着实太累,耗费大量精力和耐心。

我自己从网上下载乐谱《牡丹亭 游园》,标注尖音和团音,还有变化的橄榄音,跟着谱子唱,欧阳先生给我拍曲,一拍一拍把每个音都打磨到位。

我渐渐能将“良辰美景奈何天”这句唱出味道来,这对我而言是来之不易的正反馈,让我有继续坚持的动力。

每天早晨五点,我起床跑步,热身后拉筋劈叉,复习几个身段,用半小时吊嗓子,然后去欧阳先生的院子里浇花,七点钟去买早点。

欧阳先生只吃流食,她偏爱巷口的桂花小圆子,还有三条街外一家卖绿豆水的姚记老店,绿豆水里要多加几块冬瓜糖,有凉凉的清甜感。

八点左右欧阳先生给我上课,经常是她教我半个小时,我自己琢磨、练习两三个小时。欧阳先生年纪已经不小了,她一个人住,喜欢清静,我不好意思总去打扰她。过了中午她就待在二楼不出来,我将花盆搬进阴凉地,打开窗和门,让穿堂风灌满一楼,然后坐在藤椅上复习GMAT。

傍晚时分欧阳先生下楼吃饭,她兴致好时会再指点我一小时。晚上八九点钟我回自己租住的房子,路上碰到收摊的菜农,从他们挑着的担子里买一些瓜果做夜宵。我认识了不少住户,比如隔壁杨师傅,他在向街的那侧开一家卖扇面的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