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表面功夫

“香啊,实在是香。”

张涵放下筷子,用手指捻起掉在床沿的一粒杂粮饭,塞进嘴里,还下意识舔了舔指尖。

“张上士今晚能睡个好觉了吧?”

坐在旁边的赵承宇刚吃完最后一口饭,正用纸巾擦着嘴角,听见张涵的话,抬了抬下巴,笑着用手指指了指张涵饭盒的侧面,声音里带着点打趣:“光琢磨着饭菜香还不够,再仔细看看你饭盒侧边,还有好东西呢!”

张涵愣了下,顺着他指的方向低头看过去,才发现饭盒侧面的缝隙里,粘了个小小的透明密封袋,里面整整齐齐裹着两根香烟,烟身还是挺括的,没被压变形。

“瞧见没?”赵承宇把自己饭盒上的密封袋也拆了下来,捏着里面的香烟晃了晃,语气里满是惊喜,“这可不单单是填肚子的,还给了我们精神上的镇定剂!在这鬼地方,能有口肉吃,再混根烟抽,可不是不可多得的待遇嘛!我刚才还以为就我这盒有,没想到你这也有,看来后勤今天是难得大方了一回。”

张涵赶紧把密封袋撕开来,深吸了口气,嘴角难得勾了起来:“还真没注意,没想到后勤还能匀出这东西,看来今天算是捡着了,比平时强多了。”

“来,我给你点上。”赵承宇打了个饱嗝,从口袋里摸出个打火机,先给张涵的烟点上,自己也凑过去点燃。

两人靠在床边,就着烟味慢慢消食,偶尔交谈几句,不管后续安置怎么样,至少今晚,有饱饭吃,有烟抽,能睡个安稳觉了,这就够了

与此同时,收容站办公室的灯亮得刺眼。

孙坚站长坐在桌前,面前摊着厚厚一叠溃兵资料,指尖夹着支铅笔,正准备逐个敲定明天接受采访和慰问的人选。

副站长陈春中校捧着整理好的文件走过来,瞥见资料上被划掉的名字,忍不住停下脚步,指了指“张涵”那一页:“老孙,我记得张涵这个名字上过新闻啊,正规部队出身,立过功,还上过中央日报的战地专栏,怎么把他名字也划了?”

孙坚握着铅笔的手往旁边一拉,低头在“张涵”的名字上又重重圈了一圈:老陈,你在体制里待了这么多年,这点门道还看不透?打胜仗的才叫英雄,打了败仗的英雄,在领导眼里,跟溃兵没本质区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春皱了皱眉,把文件放在桌角:“可他当初守滩沙江的时候,敢跟感染者近身肉搏,这就超越了大多数人啊,这份功劳总不能因为一次败仗就抹了吧?中央日报上还印着他的照片呢,多少人看过。”

“就是因为看过,才更不能让他上。”孙坚靠在椅背上,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明天来的是市领导,还有省日报的记者,要的是‘老兵有担当’的场面。你想想,记者要是问他‘当初上报纸时是英雄,现在怎么成了溃兵’,他怎么答?说阵地丢了?说战友没了?这话传出去,是打我们的脸,还是打上面的脸?”

就像国家推进改革一样,从来都是成则立住标杆,成为被铭记的开拓者,连当初顶着的压力、闯过的难关,都会变成后来者学习的“魄力”。

可一旦没成,哪怕只是过程中出了点偏差,之前所有的心血都可能被翻过来审视,甚至连最初的初心都会被质疑。

就说早年有些领域的改革试点,一开始谁不是摸着石头过河?

成了,就是“打破僵局的创举”,政策会推广,推动者会被认可,连曾经的争议都会变成“改革必然要经历的阵痛”。

可要是没达到预期,哪怕是受了国际环境、资源调配这些客观因素影响,照样会被说“考虑不周”“冒进蛮干”,之前投入的时间、协调的资源,没人再提一句,只盯着结果定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