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柳五儿、小红、琥珀、晴雯四位贾琮身边最得力的侍女也悄无声息地侍立在不远处。
她们如今身份不同,柳五儿和小红是女官之首,琥珀稳重细致,晴雯则因清风会所历练出的精明干练,五年前被贾琮安排入宫,如今是内廷掌事之一。
映月作为贾琮最信任的贴身大侍女,早已被册封为月嫔,此刻正端着温热的参茶侍奉在侧,眉眼间是岁月沉淀下的温婉。
贾琮的目光扫过这一张张熟悉的面容,心中感慨万千。
十几年前,他还是那个在贾府东小院挣扎求存、朝不保夕的庶子贾琮。
谁能想到,命运兜转,他会成为这万里江山的帝王,拥有如此多的红颜知己、骨肉至亲?
这龙舟之上,承载着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切。
“父皇,京城好远了吗?太子哥哥和外公会不会想我们?”
赵宁依偎在贾琮怀里,仰着小脸问。
提到京城和太子,贾琮眼中闪过一丝深沉的信任与期许。
......
京城,文华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阳光透过高大的雕花窗棂,洒在紫檀木书案上。
一位身着明黄太子常服、身姿挺拔、眉目清朗,气质沉静中透着早慧的少年——皇太子赵昀,正端坐案前,执笔批阅着奏章。
他的动作尚显稚嫩,但神情专注,眉宇间已隐隐有乃父之风。
一旁,须发已见霜白,但精神矍铄、目光锐利如昔的林如海,正捻须凝神,仔细审阅着太子刚批阅完的一份奏本。
“太子殿下,”
林如海指着奏本上一处,“关于淮北水患后安置流民、以工代赈的条陈,您批示‘着户部核实灾情轻重,速拨钱粮,工部协同,以疏浚河道、修葺堤防为首务,使民有所食,居有所安’,甚妥。”
“然,此处需加一句,‘严查经办胥吏中饱私囊,一经查实,立斩不赦’,以儆效尤。”
赵昀认真聆听,提笔添上:“首辅所言极是,孙儿受教。”
他语气恭敬,对这位既是外祖父又是老师的首辅充满孺慕与敬重。
殿内气氛肃穆而和谐。
十年间,林如海已官至首辅大学士,位极人臣,更是太子太师,肩负着教导储君、辅佐朝政的重任。
贾琮此番携众妃嫔南巡,名为视察新政成果、体察民情,实则也是对太子和林如海的一次重大考验——将整个帝国中枢,放心地交托于这一老一少手中。
“陛下南巡,意在观新政于地方,察民情于细微。”
林如海放下奏本,望向窗外,
“殿下监国,老臣辅政,责任重于泰山。当以陛下‘勤政、爱民、务实、肃贪’八字为圭臬,不可懈怠分毫。”
赵昀起身,对着林如海深深一揖:“昀谨记外公教诲,必不负父皇重托,不负外公期望。”
少年太子的眼神,坚定而明亮。
......
扬州,瘦西湖。
暮春的瘦西湖,杨柳堆烟,繁花似锦。
皇家画舫“揽月”号静静地停泊在五亭桥畔。
比起庞大的龙舟,画舫更为精致雅逸。
傍晚时分,夕阳熔金,将湖水染成一片绚烂的橙红。
画舫顶层铺设了柔软的波斯地毯,设下精致的家宴。
没有繁复的宫廷礼仪,只有家人般的温馨氛围。
各色精致的淮扬菜肴香气四溢。
贾琮与黛玉并肩坐在主位。
黛玉身边依偎着小女儿赵昭,宝钗则照顾着稍显文静的赵宁。
甄沐瑶、邬思瑶、元春、迎春、宝琴、秦可卿等人围坐,笑语晏晏。
怀孕的探春和邢岫烟被特意安排在舒适的软榻上,由宫女细心照料。
惜春则安静地坐在一角,膝上放着画板,不时用炭笔勾勒着眼前的美景和人物。
酒是温和的江南花雕,菜是地道的淮扬风味。
丝竹之声换成了清雅的古琴,由一位随行的宫廷乐师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