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南京保卫战1

日军少将收割机 温暖WN 1828 字 1个月前

淞沪会战后,日军第18师团在上海的激战地,树立了一块石碑,上书日军第18师团与华国税警总团在此交战,用以纪念那些战死此的士兵。

品茶期间谈到购买散弹枪和冲锋枪事宜,温暖一口答应卖给孙立人、邱清泉每人各一千支汤姆森冲锋枪和一千支泵动式散弹枪,税警总团军费是不缺的,一个电话就将购买枪弹的款项送来。

温暖又向他们推荐M2重机枪,两人看了M2重机枪射击凶残的威力,决定各购买30挺M2重机枪及配套弹药。

下午听到风声的将领纷纷赶来拜访温暖,想要半价购买散弹枪,温暖表示现在半价只能买敢死队员用过的二手散弹枪,这些军费不足的将军只要便宜就行,何况这些散弹枪才使用不到半年,八九成新。

“七七事变”华日战争开始以来,英、美等国虽然没有支援华国抗战,但相互的贸易还在进行,特别是德国仍与华国进行军火贸易,苏联在签订《华苏互不侵犯条约》后更是积极支援华国武器装备。

小主,

1937年11月,日本在内阁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研究是否要宣战的这个问题,最后结论是宣战对日本方面不利,决定与华国仍维持不宣而战的局面。

12月2日,日军大本营免去松井石根“上海派遣军”的兼职,任命朝香宫鸠彦王继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官。

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感到事态严重,开始重视南京的防守问题。

11月中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负责人在南京连续召开了三次高级幕僚会议 。

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负责人没有想到的是,大部分高级将领都主张弃守南京,迁都重庆。

弃城派以李德邻、白健生等人为首,李德邻认为,南京从军事上来说是个绝地,三面平原,另一面是长江,无险可守。

如果日本海军控制长江,陆军三面合围,南京守军将无路可退,不如将部队撤往长江北岸固守,阻止日军北上。

白健生提出,与其固守南京被日军围歼,不如弃城保存有生力量,机动打击日军。

主守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刘委员等人则认为,南京作为一国之首都,倘若毫不抵抗弃城而走,难以向国民交代,不如放少量部队,象征性地防御抵抗后主动撤退。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负责人原本以为,将领们会群情激奋,誓死扞卫南京,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大家都默默地抽烟,会场一片沉默。

此时,军委训练部总监唐祥生站了起来,大义凛然说道:“日军已近首都,国父陵寝亦在此处,如不死守南京,既对不起国父,亦对不起统帅。”

唐祥生表现出来的忠勇,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负责人大喜过望,立即任命唐祥生为南京卫戍区司令官。唐祥生则当场保证,临战不乱,临危不逃,临难不苟,没有统帅命令,绝不撤退。

尽管唐祥生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但各方人士都不看好。尤其是其脆弱不堪的病体,亲临战场观察和指挥都非常困难,实在是难以挑起守卫南京的重任。

何况他长期没有领兵作战,缺乏实战经验,更没有指挥过大兵团作战,在各路守军中也没有威望,很难如臂使指。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短期固守,预期守城1至2个月, 1937年11月20日,唐祥生发布戒严令,南京地区进入战时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