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师傅站在一旁,看着卸粮的工人脸上轻松的表情,又想起以前赶马车运粮的辛苦——那时候他每天天不亮就出发,晚上只能在破庙里凑合一晚,粮食还总出问题。现在好了,坐着飞行农用车,一天就到,粮食完好无损,他再也不用遭那份罪了。
可飞行农用车要在全宇宙推广,还有一个难题——3号宇宙没有卫星,传统的卫星导航用不了,要是飞到偏远地区,很容易迷路。叶云天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他从1号宇宙引进了“地面定位基站”技术,在3号宇宙的各个关键位置建了50个定位点,从北部山区的山顶,到南部沿海的灯塔,再到中部平原的仓储中心,每个定位点都装着一个高约3米的信号塔,能发出覆盖100公里范围的定位信号。
“这些地面基站,就相当于3号宇宙的‘人造卫星’。”叶云天带着张师傅和其他司机来到中部平原的一个定位基站前,指着信号塔顶端的接收器说,“飞行农用车的导航系统能接收多个基站的信号,通过三角定位,精准确定自己的位置,误差不超过10米。不管飞到哪里,都不会迷路。”
张师傅第一次开飞行农用车去北部山区送果树苗时,心里还犯嘀咕——以前他赶马车去北部山区,要走一条岔路极多的山路,有一次还走错了路,绕了两天才到。可这次,他按照导航提示走,显示屏上的路线清晰明了,每到一个岔路口,都会提前提醒“前方500米左转”,甚至连哪里有低空障碍物,都会标出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太准了!”张师傅顺利到达北部山区时,忍不住对着对讲机喊,“以前走山路,我总怕走错,现在跟着导航走,再远的路都不怕,还能准时到!”
随着50个地面定位基站全部投入使用,3号宇宙的农产品物流彻底变了样。以前从北部山区把水果运到南部港口,要走10天,现在只用1天半;从东部沿海把水稻运到西部高原,以前要7天,现在只用1天;全宇宙的农产品物流时间,平均缩短了80%,损耗率从过去的15%降到了3%以下。
物流通了,叶云天开始着手规划“科技种植带”——他知道,要实现全域覆盖,不能只靠零散的乡镇推广,得按地域特点,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种植区域,让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核心作物,再配上配套的仓储、加工和物流,才能真正实现“产销一体化”。
在中部平原,叶云天规划了“小麦种植带”——这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适合种小麦。他组织农民统一用AI播种机播种、智能滴灌系统灌溉、AI除草机器人除草,还建了5座大型智能仓储中心和10个面粉加工站,飞行农用车每天穿梭在麦田、仓储中心和加工站之间,把新鲜收割的小麦及时运进仓库,再把加工好的面粉运到各个城市。
在南部沿海,规划了“水稻种植带”——这里降水充足,河网密布,适合种水稻。叶云天引进了适合沿海气候的优质稻种,还研发了“水上插秧机器人”,能在稻田里自动插秧,效率是人工的5倍。配套的仓储中心专门设计了防潮系统,加工站能把水稻加工成大米、米粉,通过飞行农用车,当天就能运到北部山区和西部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