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当引力刚进入扩散态时,他想同步启动电磁力的波动态转换,两条曲线却突然出现相位差。
引力扩散速度比预设快了0.8秒,电磁力波动频率跟不上,力场稳定性瞬间从78%掉到51%。
他猛地攥紧拳头,念力丝微微震颤:“怎么又差了?明明在五维阶能精准控速,到六转连个周期都对不上!”
六转阶对“节奏掌控”的要求远高于五维阶。
五维阶只需实现四力在五维层面的静态关联,而六转阶需让四力按“固定周期+动态适配”的模式转换。
既要有统一的时间基准,如每种力的转换周期需是整数倍关系,又要根据力场实时状态微调节奏,如受外部干扰时,念力需同步修正转换速度。
林轩当前的问题,是仍用五维阶“静态参数预设”的思维应对六转,未建立“动态节奏感知”,导致四力转换周期无法同步。
林轩关掉模拟程序,走到修炼舱中央,闭眼感受体内念力与四力的关联:“法门里说‘转换如潮汐涨落,需顺力而行’,可潮汐有行星引力当参照,我这四力转换的‘参照’在哪儿?”
他试着让强核力先进入聚合态,同时用念力标记时间,可强核力聚合速度时快时慢,最快3秒达峰值,最慢要5秒,根本无法形成固定周期。
“连单一力的转换周期都定不了,还谈什么四力循环?”他睁开眼,看着舱壁上的力场监测仪,语气里满是挫败,“之前解决抗干扰是找‘适配接口’,现在六转是要搭‘循环齿轮’,这齿轮怎么卡才能不打滑啊?”
林轩的核心瓶颈,在于未理解六转阶“特定规律”的本质,该规律并非人为设定的固定参数,而是四力自身属性与念力调控的“共振规律”。
例如,强核力的聚合周期由其能量密度决定,弱核力的衰变周期受环境力场影响,念力需做的不是“强行设定周期”,而是找到能让四力转换周期自然同步的“共振点”,如强核力聚合峰值与弱核力衰变谷值的时间重合点。
他当前的错误在于试图用念力“主导周期”,而非“引导共振”,导致四力转换失去自然节律,无法形成稳定循环。
林轩重新坐下,调出日焓文明关于“能量循环”的记载,手指在屏幕上滑动:“日焓人靠恒星自转定能量收集周期,我是不是也该找个‘力场参照’?”
他突然想到五维阶突破时发现的“频率适配机制”,眼睛一亮:“之前强核力1.2Hz低频波和弱核力3.6Hz高频脉冲是3:1的比例,那转换周期会不会也有类似的整数比关系?”
他立刻在模拟程序中设置参数,将引力转换周期设为6秒,电磁力设为3秒,强核力设为2秒,弱核力设为1秒,刚好形成6:3:2:1的整数比。
启动模拟后,四力转换虽仍有微小偏差,但稳定性始终维持在65%以上,未出现大幅骤降。
“好像有点门道!”林轩精神一振,“看来这‘规律’就是找四力周期的‘公倍数’,可怎么让这公倍数稳定下来,还是个问题……”
林轩此时的探索,已触及六转阶“周期性转换”的核心方向,通过四力转换周期的整数比关系,建立初步的循环框架。
但这只是基础,后续还需通过念力微调,让四力在整数比周期的基础上实现“动态共振”,如在周期交汇点同步调整形态,才能真正形成循环往复的能量流转模式。
这也意味着,他需从“参数设定”转向“动态调控”,完成六转阶的思维升级。
此时的突破,既解决了2912年“实验室稳定无法适配外部干扰”的实战短板,通过“频率适配”实现干扰环境下的力场稳定,也为六转“周期性转换”提供了核心机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轩的思考从“对抗干扰”转向“利用干扰中的力场规律”,完成了从五维阶到六维阶的关键思维跨越。
三个月以后,修炼舱内,银蓝色的五维护盾正随着林轩的意念,在模拟小行星带的引力波动中稳定笼罩周身五米范围,这是他过去三个月巩固成果的直观体现。
相较于2912年实战时40%的力场稳定度,如今即使加入1.5倍强度的引力扰动,护盾稳定度仍能维持在85%以上,2912年因“外部干扰导致四力断联”的实战短板已彻底解决。
但当他将注意力完全聚焦于六转阶,新的难题却逐渐凸显。
林轩再次启动四力转换模拟,屏幕上,引力与电磁力的周期性转换已能稳定维持十分钟,可强核力与弱核力的衔接仍存在新卡点。
尽管通过“3:1频率同步+18%能量梯度释放”的过渡方案,两力不再直接断联,却会在过渡区间末端出现“能量滞留”。
强核力释放的残余能量无法被弱核力完全吸收,形成微小的能量涡流,导致每三次转换就会出现一次“周期偏移”,力场稳定度从82%降至67%,与六转阶“连续无偏差周期性转换”的要求仍有差距。
“之前解决了‘能不能接上’的问题,现在要解决‘能不能接稳、接顺’的问题。”
林轩暂停模拟,调出日焓文明“星核能量循环”中“余能导流”的记载:恒星聚变产生的残余能量,会通过星际尘埃的“能量传导通道”被周边行星吸收,而非淤积在转换节点。
他突然意识到,六转阶的新问题,本质是过渡态缺少“能量导流机制”,强核力的残余能量没有出口,才会干扰后续转换周期。
他立刻调整参数,在强核力与弱核力的过渡区间末端,增设了一道“念力导流槽”,以3:1的频率比为基准,用念力引导强核力的残余能量,顺着弱核力的衰变轨迹,缓慢注入引力场,既补充了引力转换所需的能量,又避免了能量淤积。
同时,他将五维阶巩固的“抗干扰念力缓冲层”融入六转模拟,确保即使在引力波动增强的情况下,导流过程也不会受外部干扰中断。
重新启动模拟后,强核力的残余能量通过导流槽顺畅流入引力场,原本的能量涡流消失不见。
四力转换周期连续运行二十分钟,仅出现两次小于3%的微小偏差,力场稳定度始终维持在80%以上,首次实现了接近六转要求的“稳定周期性转换”。
但林轩并未停手,他进一步测试发现,当转换周期超过三十分钟,电磁力的波动频率会出现0.2Hz的漂移,虽未影响整体循环,却暴露出“多力长期同步下的频率校准”这一新细节问题。
他翻开实验日志,在“六转阶新问题攻克记录”中写道:“1. 已解决强核力与弱核力过渡态‘能量滞留’问题,通过‘念力导流槽’实现余能再利用,周期偏移率从33%降至6%;”
“2. 新发现‘多力长期同步下的频率漂移’,需在后续修炼中加入‘实时频率校准模块’,以3:1的基础频率比为锚点,用念力实时微调各力波动,确保周期稳定性;”
“3. 五维阶抗干扰能力需进一步与六转转换结合,在每次周期节点加入‘干扰预判’,提前规避引力波动对转换节奏的影响。”
林轩抬望着屏幕上平稳运行的转换曲线,明白六转阶的突破已不再遥远。从解决2912年的实战短板,到应对六转新出现的能量滞留与频率漂移,核心始终是遵循日焓文明“顺规律”的启示。
让念力从“主导者”彻底变为“协调者”,顺着四力的自然节律完善转换机制,而非强行设定参数。
接下来,只需通过反复修炼,将“过渡态+导流槽+实时校准”的模式内化为念力本能,六转阶的大门便会真正敞开。
13.3 探日焓进阶困境,感文明韧性与差异
在修炼之余,林轩的量子态意识流继续顺着日焓文明的时间线往深了探,意识里的画面突然变成了广阔的星际空间。
焓能絮团靠着反物质能量往远处飞,可在穿过超星系之间的空隙时,能量消耗得明显变快了,就连导航信号也因为空间曲率的波动变得不稳定,一眼就能看出他们探索时遇到了麻烦。
此时日焓已迈入跨超星系探索阶段,但反物质能耗高、导航易受干扰的短板逐渐凸显,这是文明从“能远航”向“远航稳”进阶的关键瓶颈,也成为推动它们探索重力科技的核心动力。
他紧盯着意识流里的这一幕,目光随即落在同步浮现的记载上:“地球历2311年-2718年:日焓文明在跨超星系航行中,逐渐暴露反物质能耗过高、长距导航精度不足的短板。但族群通过持续攻关,实现‘重力感应-反物质协同’技术的关键性突破,借重力感应精准锁定星际坐标,以反物质能量适配航行速度,成功弥补短板。此举不仅让日焓获得三级宇宙文明巅峰阶段的稳定星际远行能力,更在技术突破中触碰到四级宇宙文明的发展脉络,隐约窥见更高文明层级的门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轩轻声感叹:“反物质虽说能撑着跨超星系飞,但耗能量高不说,导航还不稳。这俩问题要是解决不了,飞得越远风险就越大。可它们没被难住,反倒琢磨出把‘重力感应’和‘反物质’凑一块儿用,硬生生把短板补上了,还蹭到了四级文明的边儿,这想法也太绝了!咱华夏舰队现在巡航时,不也老碰到能源调配和航道校准的麻烦嘛,这种‘瞅见短板就补、撞上难题就解’的股子劲儿,太值得咱学了!”
随着意识流接着往前推,画面转到了日焓文明研究宇宙重力场的场景:无数根能量丝织成一张网,捕捉着不同天体的重力波动,再把这些数据汇总成复杂的模型。每一次调整模型的动作里,都能看出他们对“重力本源”那种不放弃的探索劲儿。
这是日焓为突破四级文明的“蓄力期”,用近140年时间持续深耕重力科技,从摸索重力规律到尝试技术应用,为后续找到“重力本源锚点”、构建大一统理论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段漫长的积累也印证了文明进阶的不易。
对应的记载随之显现:“地球历2718年 - 2859年:日焓继续探索重力科技,为突破四级文明做准备”。
林轩看着图景中不断迭代的重力模型,眼神里多了几分共鸣:“单是研究重力科技就用了一百多年,这中间指定栽了无数回跟头,保不齐刚摸透一个重力规律,到了新星域又不管用了。可它们没撂挑子,一直死磕这块硬骨头。咱从地球没了之后重新站起来,不也花了九百年才攻克星际航行、念力修炼的部分难题嘛?这种‘慢下来攒劲儿、沉下心破局’的耐心,可太少见了!”
等意识里的画面定格在牧夫座空洞边缘时,出现了一幕让人震撼的场景:焓能絮团围着一个发着暗金色光晕的“重力本源锚点”,把重力规律、反物质能量还有其他基本力的参数融合到一起,最后形成了完整的大一统理论模型。
这下反物质的能耗大大降低,导航也变得又精准又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