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霍去病如今已贵为大汉军方第一人,这段出身之秘仍如附骨之蛆,成为他光辉履历上一抹难以洗净的阴影,时常被那些自视甚高的贵族暗中嘲笑,在灯红酒绿的宴席上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然而,无人能否认霍去病已如鲤鱼跃龙门,一跃冲天,从微贱私生子到万人敬仰的战神将军,这样的逆袭传奇足以令任何话本小说黯然失色,可惜世间总有人视荣耀如仇,嫉妒之心如毒蛇般噬咬着亲情的纽带。

霍家竟主动与这位权倾朝野的亲兄长决裂,此举简直令人匪夷所思,如同饿狼主动放弃鲜美的猎物!

听到这一番惊人之语,老者眉头如蝴蝶翅膀般轻颤,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诧异,表情宛如看见了白日飞升的奇观。

郑祝面不改色,语调从容不迫地继续道:"此事在京城传开后,小霍大人非但未对妻子的无礼言行加以斥责,反而似乎也心怀芥蒂,默许了这场家族丑闻的扩散蔓延。"

更有甚者,小霍大人在一次友朋聚会中,借着酒劲恣意妄言,声称那位显赫一时的兄长不仅出身低微,更是个有勇无谋的莽夫,若非自己这些年在朝堂上的暗中辅佐,霍将军早就身败名裂,这番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波澜。

这场兄弟反目的闹剧在京城中如烈火般迅速蔓延,引得满城风雨,两家后辈更是借机生出无数纷争,从此形同陌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在霍氏家族中央悄然形成。

就在几日前,小霍大人竟将年迈的父亲从乡间接至京城,在众目睽睽之下举行了一场庄严的仪式,正式与霍将军一脉断绝关系,此举如同一记重锤,敲响了这场家族内斗的最后音符。

"嘿!"老者脸上的惊讶之色如潮水般涌现,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语气怪异地问道:"这等家族秘闻,前因后果、时间地点人物,你竟能如数家珍般道来,实在令人费解。"

郑祝默然点头,神情淡然如同讨论一场寻常的街头闲事:"不止弟子知晓,京中之人无论贵贱,几乎人人皆知此事,宛如一出公开上演的街头戏剧。"

"为何会如此?"老者追问道,眉头微蹙,似乎对这种家族私事公之于众的行为感到不解。

"霍家分裂之事,两家竟无丝毫遮掩之意,小霍大人家中子弟甚至还在各处酒楼茶肆中炫耀此事,高声宣称他们已将'私通所生之子'踢出族谱,正了霍家门风,这种炫耀几乎到了张扬过度的程度,令人不得不生疑。"郑祝的话语间隐含着一丝对此事的质疑。

老者听罢,陷入长久的沉默,眼神逐渐从茫然转为锐利,最后恍然大悟,嘴角浮现出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心中只剩下对这位小霍大人的由衷佩服。

"啧啧啧!"老者轻声赞叹,仿佛欣赏一出精彩绝伦的棋局,"这位小霍大人,当真非同凡响,深谙帝王心术啊!"

如此大张旗鼓地断绝兄弟情谊,显然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政治表演,背后的深意不言自明,却又巧妙地避开了任何可能引起猜疑的痕迹。

两家的断绝关系,老者深信必是真实无疑,在满朝文武与万千百姓的见证下,若是只为逢场作戏,那未免也太过小看天下人的智慧了。

霍家兄弟——确切地说,是小霍大人主导的这场离奇闹剧,其真实性不容置疑,即使最初是策划所为,今后也必须坚守这条不可逾越的界限。

若只是欺骗了他们这些微不足道的臣子,或许还情有可原,但若敢欺瞒至高无上的天子,那将是天大的不敬,足以断送两人的前程与性命!

霍光精心编排这一出家族分裂的大戏,无非是为了与手握重兵的兄长划清界限,消除陛下心中可能存在的猜忌与防备,这是一着极其高明的自保棋。

毕竟两兄弟若同时在朝堂显赫,一文一武,便如同一柄双刃剑,随时可能伤及自身——文武勾结,向来是帝王最忌惮的大忌!

霍光此举表明,他既不愿主动放弃自己的政治前程,黯然归隐,也不忍心连累兄长解甲归田,只好出此下策,不惜与骨肉至亲为敌,甚至不惜背负世人唾骂。

至于这场戏码背后的真实得失与痛楚,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体会,那种割裂骨肉的苦涩与无奈,外人无从知晓。

"真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啊!"老者感慨地摇摇头,眼中闪烁着欣赏与惋惜交织的复杂光芒。

早就听闻霍将军勇猛无敌,战无不胜,却不曾想他的弟弟在政治谋略上亦是一等一的高手,如此果断决绝,心狠手辣,实属难得!

如此两位非凡人物,竟同出一门,这位默默无闻的霍老爷子虽然自身平庸无奇,但生儿育女的本事却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呵!"老者心中暗自揶揄,随即话锋一转,笑着问道:"京中还有何事值得一提?可有什么新鲜趣事?"

老者问得随意,如同闲聊家常,郑祝的心神也稍稍放松,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件近来京城热议却又不涉及太多权谋的奇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转过头,目光投向身后浩浩荡荡的运河水道,嘴角微扬:"师长有所不知,曾经管理运河的一位官员,如今可是京城中最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

"哦?"诸位长者同时回首,目光越过拥挤的街道,落在那条如巨龙般蜿蜒的大运河上,眼中流露出浓厚的兴趣。

"这大运河建成尚不足十载,但负责督管的官员却一路高升,如今已贵为九卿要员!"郑祝声音中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艳羡。

"昔日的运河总督张安世,初任此职时不过是个区区六百石的小官,但在太上皇时期屡受重用,官职连连提升,直至成为两千石的高官,足见其才华与功绩非同凡响。"郑祝的语调中透着一丝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