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即将赴京学习,离开两个月,明州的工作需要做好妥善安排。
他回到办公室,立刻召集了市长张林和几位关键的副书记、常委,开了一个简短的碰头会。
会议的重点,就是他学习期间明州工作的领导分工。
郑仪的态度非常明确:
“我学习期间,市委的日常工作,由张林同志牵头负责,重大事项及时沟通。”
“各位常委、副市长要按照分工,各负其责,确保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特别是几个重点项目和‘新明州建设’的既定部署,要盯紧抓实,不能有任何松懈。”
他的安排清晰、稳妥,充分体现了对张林市长和其他班子成员的信任,也确保了权力过渡期间的稳定。
张林和其他领导纷纷表态,坚决服从安排,一定守土有责,让郑书记安心学习。
会议结束后,郑仪特意把张林留了下来。
两人在沙发上坐下,周扬送上热茶后悄然退出。
“张市长,我这一走就是两个月,家里这一大摊子,就辛苦你了。”
郑仪的语气很诚恳,带着托付的意味。
张林连忙摆手:
“郑书记您太客气了!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您放心去学习,家里有我们呢,保证出不了岔子。”
他与郑仪的关系,也颇为复杂。
早年在省委中青班党校学习时,两人曾是同窗,有过不少交流,甚至在一些观点上产生过共鸣,算是“队友”。
后来因为工作思路和利益考量不同,也曾在一些事情上产生过分歧,有过微妙的“对手”时刻。
但随着郑仪展现出越来越强的掌控力和清晰的发展思路,张林也逐渐调整了自己的定位。
与其无谓地对抗,不如顺势而为,做好配合。
毕竟,明州发展得好,对他这个市长而言,也是重要的政绩。
因此,两人逐渐从曾经的“同窗”、“对手”,转变为能够紧密协作的“同志”。
这段时间,他积极配合郑仪的工作,两人合作得还算顺畅。
郑仪对张林的态度也很尊重,重大决策都会事先沟通,充分听取他的意见。
这让他们这对“党政一把手”,在明州权力交接的关键时期,维持了一种难得的和谐。
“张市长,你我共事时间不短了。”
郑仪端起茶杯,语气变得更加推心置腹。
“从当初在省委中青班党校认识,到后来一起在明州搭班子,经历了不少事。有过合作,也有过……不同的看法。”
他提到了过去,语气平和,像是在陈述一件寻常往事。
张林心中微微一动,点了点头,没有接话。
那些“不同的看法”,很多时候其实就是政见分歧和权力博弈,只是郑仪说得委婉。
“但不管怎么说,我们现在是同志,目标是一致的,就是把明州的工作搞好。”
郑仪话锋一转,回到了当下。
“我这次去学习,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一个‘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