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民鱼水"展区,一组土家族织锦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木黄镇妇女们为欢迎红军连夜赶制的,上面织着"红军万岁"的字样,虽然针法略显粗糙,但红色的丝线在阳光下格外鲜艳。旁边的展柜里,陈列着当年红军医生为群众治病用过的药箱,箱内的铜制药罐、牛角药勺等工具保存完好,据记载,红军在木黄镇期间,共为当地群众治病300余人次。
最让人动容的是"精神传承"展区的一组对比照片:左边是1934年红军离开时,群众在路边送别时的场景;右边是2021年木黄镇群众在纪念碑前举行祭奠活动的画面。两张照片相隔87年,但画面中人们脸上的崇敬之情如出一辙。展区还展示了近年来印江县在红色文化引领下的发展成果:红军小学的孩子们在纪念馆开展研学活动,当地企业开发的"红军茶"带动乡亲们增收,红色旅游线路的开通让更多人走进木黄……这些变化生动诠释了"革命精神代代传"的深刻内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水府宫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件活文物。在正殿的梁柱上,至今保留着当年红军用墨汁书写的标语"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虽然部分字迹已模糊,但依然能辨认出笔锋的力度。后殿的墙壁上,有一处明显的修补痕迹,讲解员介绍说,这里原本有红军战士刻下的行军地图,在特殊年代被人用石灰覆盖,2006年修缮时,文物工作者采用特殊技术将其复原,成为研究红军行军路线的重要依据。
红色基因的时代传承
从红三军政治部旧址到木黄会师纪念碑,从古朴的水府宫到现代化的展览手段,印江的红色地标群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当地政府对这些红色资源进行了系统性保护和开发,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2017年,印江县启动了"红色记忆"抢救工程,组织专人走访了300多位亲历者和后代,录制了500多小时的口述历史,收集了200多件革命文物。其中,红三军战士用过的一把马刀,经过文物修复专家的精心处理,重新焕发出寒光,如今在红三军政治部旧址展出。工作人员还根据老人们的回忆,复原了当年红军在万寿宫开办的农民夜校,摆放着土制的黑板和石制的课桌,成为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活动的重要场所。
木黄会师纪念馆在2020年完成了数字化升级,建立了线上展厅,让无法亲临的人们也能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参观。馆内还增设了"红色课堂",邀请党史专家定期举办讲座,当地的老党员们也组成了宣讲队,用土家山歌的形式传唱红军故事。78岁的土家族老党员田茂荣,是宣讲队的骨干成员,他的祖父当年曾为红军带路,他将这段历史编成了《木黄会师歌》,用三弦伴奏演唱,深受群众喜爱。
红色旅游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转型。木黄镇围绕红色资源,打造了"红军街",20多家商铺经营着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用当年红军配方改良的"会师茶",印有革命标语的土家织锦,还有以红军故事为主题的文创产品。村民杨再英开了一家"红军食堂",主打当年红军吃过的"红米粥南瓜汤",她还会向顾客讲述母亲当年为红军做饭的故事,生意十分红火。"守着这座红色富矿,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杨再英的话道出了当地群众的心声。
在木黄会师纪念碑脚下,有一片象征着希望的"红军林"。每年春天,当地的党员干部、学生和群众都会来这里植树,如今已种下3000多棵松柏。这些树木与纪念碑相伴,如同革命精神在一代代人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站在林中仰望纪念碑,阳光穿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让人深切感受到:历史从未远去,那些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英雄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印江的红色印记,不仅是博物馆里的文物、纪念碑上的文字,更是融入当地人血脉中的精神力量。从红三军政治部旧址的青砖黛瓦,到木黄会师纪念碑的巍峨身姿,从水府宫里的历史回响,到新时代的红色传承,这里的每一处都在诉说着: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红色基因需要代代相传。当夕阳为梵净山镀上金边,木黄镇的灯火渐次亮起,那些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革命故事,也在夜色中静静流淌,激励着人们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不忘初心,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