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蔡锷,字松坡,出生于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亲睦乡一户贫农家庭。】
【蔡锷幼时入私塾读书,十岁便读完了四书五经,十一岁开始熟读先秦诸子,同时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关心时局。】
【这时,中国正值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沉重之时,以变法图强为主旨的维新运动在全国兴起。光绪二十三年,湖南时务学堂成立,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次年蔡锷至长沙投考,名列第三。其时他年仅十六岁。据同学唐才质后来回忆,“蔡锷在堂每月月考,皆居前列,英气蓬勃,同学皆敬慕之”。】
先秦。
“四书五经是什么?夫子整理的不是六经吗?”
一些孔子的学生在天幕下窃窃私语起来。
“想来是后世有所增减吧。”
孔子并不在意,毕竟几千年后的事情谁又知道。
汉朝。
汉武帝挑了挑眉。
“五经?”
“《诗》《书》《礼》《义》《春秋》?”
他设立的五经博士,将这几本书列为官学经,如果后世这个时候还在学的话,那可真是传的够久远的。
大宋。
宋仁宗看着天幕上的说辞,满意的点了点头。
“倒是位儒将,若是生在我大宋就好了。”
“……”
大唐。
“这般神童,几乎已成了天幕的标配了。”
“天幕介绍谁不是这般啊?”
程咬金害了一声,一副这种说辞都快听的耳朵起茧子了的态度,惹得贞观众臣们哈哈大笑。
“程将军,能上天幕之人,又岂是简单的。”
“不是遗臭万年,就是彪炳史册,殊于常人,那也是正常之事!”
李世民点了点头,他注意的地方倒是与程咬金不同。
“甲午战争,这清朝惨败,想来,任何有志向富国强兵之人,心中都窝着一股火气。”
“后来留学日本,想来也是忍辱负重,学成归来,想着报效祖国……”
虽然,他并不赞同推翻帝制。
秦国。
秦孝公时期。
正在主持变法的商鞅,则是敏锐的看到了变法二字。
“这清朝积弱到这般程度,变法想来也是必然之事。”
“只是,似乎没过多久就灭亡了?”
“为何变法失败呢?”
“难道是主持变法之人能力不行?”
“……”
商鞅很想知道答案,毕竟……来自后世的,‘经验’也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