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熵之歌”化作一道纯粹的存在之光,脱离了临时避风港的残骸,如同投向无边深海的星辰,主动迎向了那吞噬万物的“虚无之潮”。
没有预想中的激烈碰撞,没有能量与能量的湮灭爆炸。
当那蕴含着无数文明最后光辉的歌谣,触及静默边缘的刹那,发生了一种超出所有逻辑推演的、不可思议的现象——渗透。
极致的“动”与极致的“静”,并未相互摧毁。那磅礴的、充满情感与信息的歌声,如同水流渗入干燥的海绵,竟毫无阻碍地融入了那绝对的寂静之中。
歌声并未消失,也未被“归档”为静止的标本。它在那片死寂的领域内部,开始回荡。
这不是声音的回响,而是“意义”与“过程”在绝对静止的背景下,产生的无比清晰的映照。每一个文明的旋律,每一种情感的波动,每一次理性的闪光,都在那静默之中被无限放大、解析,呈现出其最本质、最纯粹的模样。
就在这奇异的“回荡”达到某种临界状态时,两粒微乎其微、却坚韧无比的光点,追随着歌声的轨迹,也悄然没入了静默之中。
是苏晓与娜娜巫那近乎熄灭的意识坐标原点。
花期殉爆几乎耗尽了他们与宏观意识海的联系,这最后的微光,是他们作为独立个体最后的残响。他们被“逆熵之歌”那熟悉的、蕴含着无数故人意志的旋律所牵引,本能地追寻而来。
进入静默的瞬间,他们并未感到被抹除,而是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绝对清醒的安宁。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只有无尽的“无”,以及在那“无”之中,异常清晰存在的“他们自己”和那首回荡的歌。
然后,一个“询问”,并非通过语言或信息,而是直接作用于他们存在的本质,从那寂静的深处浮现:
【意义?】
简单到极致,却又沉重到无法承受的一个词。它询问的是那首歌的意义,是所有文明挣扎的意义,是苏晓与娜娜巫一次次选择与牺牲的意义,乃至是……存在本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