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正式成为职业运动员

国家队二队训练馆的晨雾还没散尽,淡青色的雾气贴着红色球台蔓延,在顶灯的光晕里织成朦胧的纱。屈正阳站在馆门口,手里拎着半满的行李箱——昨晚刚从集训营搬过来,拉杆上还沾着集训宿舍楼下梧桐的绒毛。他下意识摸了摸口袋,想起复活赛赢赵鹏后,系统已提示“‘三盘合一’体系完成率100%(突破卸力-反击衔接瓶颈)”,现在要做的,是把国术特色融进二队的“精准量化”训练里,这是他成为职业运动员的第一道考验。

“正阳,这边。”熟悉的声音穿透雾气,李隼总教练穿着深蓝色制服,手里捧着一份装订整齐的档案,封面上“屈正阳·二队专项档案”的宋体字格外清晰。屈正阳赶紧迎上去,指尖碰到档案袋时,还能感受到打印机残留的余温——从集训营帮他改反手战术,到复活赛盯着他复盘到深夜,李隼总教练总把他的细节记在心上,有这份过渡,心里的不安少了大半。

两人走到教练席旁,一个穿着同款制服的中年男人正低头在战术板上画线路,红色马克笔在白板上划过,留下一道清晰的进攻轨迹。听到脚步声,男人抬头,目光落在屈正阳身上时带着几分审视,又很快柔和下来:“李指导,这就是屈正阳吧?复活赛赢赵鹏那局,‘太极卸力接形意劈拳’的衔接,有点东西。”

“志戬,这孩子就交给你了。”李隼总教练把档案递过去,拍了拍屈正阳的肩膀,“秦指导是一队的老教练,最会把‘特色技术’磨成‘稳定杀招’,你有不懂的别藏着,我每周都来跟他碰你的训练情况,放心。”

屈正阳这才反应过来,眼前的正是国家队一队的秦志戬教练——之前在集训营听队员说过,他带队员时总说“花架子不如真功夫,基础扎实才是根”,没想到会亲自来带二队的自己。他赶紧鞠躬:“秦教练好,以后麻烦您多指导。”

“别这么拘谨,先看训练计划。”秦志戬翻开档案,第一页就贴着屈正阳的体能数据表:集训营3000米成绩11分10秒、复活赛膝盖负荷最高83%、反手胶皮已使用126天,数据细化到毫厘,“李指导把你摸得透透的,咱们分三步来:先补体能短板,再磨技术衔接,最后让你的‘三盘合一’能应对不同风格对手,不着急赶进度。”

重生者的“国术本能”与二队“标准化训练”的矛盾,在此刻凸显。上一世练了二十多年形意、太极,他习惯用“松沉劲”调整动作节奏,可二队的训练讲究“精准量化”——跑步固定步频180步/分钟、平板支撑卡时2分钟/组、反手快撕卡速160km/h,怎么在不丢国术特色的前提下达标,成了他进二队的第一道坎。

从教练席出来,秦志戬带着屈正阳去二队宿舍。宿舍楼比集训营的新,走廊里贴着队员的训练照片,转过拐角,秦志戬推开203室的门:“这是你的新宿舍,舍友是二队的赵磊,他练了两年,经验比你多,有不懂的可以问他。”

屈正阳走进宿舍,看到一个穿灰色训练服的男生正擦球拍,胶皮崭新发亮。“你就是屈正阳吧?我叫赵磊,以后咱们是舍友了。”男生笑着伸手,“秦教练昨天还跟我说,你会国术,以后有空教我两招卸力呗?”

“当然可以,互相学习。”屈正阳握了握手,心里难免想念林浩——集训营时,林浩总在他训练后递温水,现在换了新舍友,得重新适应。赵磊像是看出他的心思,递过一瓶矿泉水:“你之前舍友是林浩吧?我跟他对练过,他台内控制挺厉害,以后你们还能在训练场碰到。”

下午六点半,屈正阳准时到操场集合。秦志戬站在跑道旁,手里拿着黑色运动手表,屏幕显示实时气温12℃、湿度65%:“今天跑3000米适应性训练,不用追速度,重点找呼吸节奏,我跟你一起跑。”

两人并肩起跑,晨雾未散,跑道旁的银杏树挂着露珠,沾在裤脚上凉丝丝的。前1000米,屈正阳还能跟上秦志戬的步频(180步/分钟);跑到1500米时,小腿突然发酸,呼吸急促得像胸口压了块湿棉花——二队标准是10分30秒,比集训营快了40秒,强度明显升级。

【检测到宿主进入体能消耗临界点,“太极刺客,三盘合一”体系(完成率100%)自动激活“动态攻防适配”】系统提示弹出,【当前场景:中长跑,适配方案:太极松沉40%+八卦走转60%,效果:体能消耗减30%,膝盖负荷降25%】。

屈正阳立刻照做:吸气时沉腹收肩,气流稳稳压到丹田(太极松沉);脚步落地时借反作用力轻弹,像踩海绵般轻快(八卦走转)。半分钟后,酸胀感缓解,呼吸渐稳,步频还悄悄提到185步/分钟。秦志戬注意到变化,放慢脚步问:“是不是用了太极呼吸法?李指导跟我提过,你能把国术融到基础训练里,这是你的优势,别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