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芸,基金会最擅长组织线下活动的干将,带队即刻奔赴临江。
三天后,一场名为“流金岁月·老照片回忆沙龙”的活动在临江县文化馆举行,地点恰好就在殡仪馆废墟的边缘。
赵小芸热情地邀请着路过的老人们,请他们分享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没有人知道,在这些和蔼可亲的志愿者背包里,一部部便携式脑电监测仪正悄然运作,记录着每一位参与者在回忆往事时大脑神经元的活动数据。
数据汇总到许文澜面前,结果触目惊心。
所有参与者,一旦其回忆内容触及某个特定年份,脑电波便会呈现出剧烈的、非正常的抑制状态。
经过精确计算,以殡仪馆废墟为圆心,半径五百米范围内,记忆回溯的成功率骤降了百分之六十七。
一座无形的记忆坟场,已然建成。
“用电磁波,那就用声波来对抗。”许文澜眼中燃起战意。
她将基金会官网的首页进行了彻底改造,变成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声波共振页面。
页面加载后,会播放一段极其细微、几乎无法察觉的背景音。
那段声音的原始素材,源自当年知青点广播站播放《东方红》时的原始录音。
经过复杂算法的调谐与重构,这段承载着一代人集体记忆的声音,被赋予了能够精准抵消屏蔽场特定波段的能量。
当任何用户在此页面停留时间超过三分钟,一个对话框会自动弹出,上面只有一行字:“你记得的,比你以为的多。”
这个经过伪装的网页链接,被迅速分享到全国各地的“记忆角”微信群中。
无数个屏幕前的沉默者,在深夜里点开了这个链接。
他们或许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那段隐约的旋律,像一把钥匙,悄悄探入了记忆的锁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顷刻间,一个以无数普通人为节点的区域性抗干扰网络,悄然形成。
与此同时,林晚的行动也进入了关键阶段。
她伪装成电力公司的勘察员,连续数日在配电井外围徘徊。
她发现,每天清晨和黄昏,都有两名身穿电工服的老人,准时前来更换屏蔽设备的核心滤芯。
他们动作熟练,沉默寡言。
林晚将偷拍的照片传回总部,经过与八十年代临江县革委会的老照片进行AI比对,一个身份被锁定。
其中一名老人,正是当年负责亲手销毁“注销者”名单的秘书科打字员,王建国。
当晚,林晚提着一个布袋,敲响了王建国的家门。
她自称是故人的孙辈,前来“寻根”。
她没有说太多,只是将布袋里的东西放到桌上——那是一盒早已停产绝版的老式碳带墨盒。
“王爷爷,”林晚的声音轻柔而清晰,“我听长辈说,您当年打得一手好字,我们县里出的所有红头文件,都找不出一个错别字。只可惜……好多珍贵的材料,最后都没能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