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你听,春天在敲门

他终于明白,苏霓给他看的,不是一个可以复制的“模式”,而是一颗可以被点燃的“火种”。

这火种,燃烧的不是技术,是人心。

就在代表团为这份情感的震撼而失语时,陆承安已经将一份全新的文件递到了苏霓面前。

他先于所有人预判到了这次访问背后潜藏的巨大风险——外交的敏感性。

“这不是输出,而是协作。”陆承安的声音冷静而清晰,仿佛一把精准的手术刀,“我起草了一份《跨境口述史合作伦理框架》。”

文件明确禁止任何涉及领土争端、民族矛盾、政治意识形态等敏感议题的内容采集,将焦点牢牢锁定在“共同的日常生活记忆”与“跨文化的共同生存智慧”上。

他更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极具远见的构想。

“我们不输出模式,我们共享方法论。”陆承安的手指点在标题上,“成立一个‘南南记忆协作网络’。我们提供技术支持、伦理框架和培训体系,但各国自主运营,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记忆库。中国的‘银杏新芽’,可以是越南的‘菩提叶’,也可以是马来西亚的‘橡胶树根’。”

这个提议,瞬间将潜在的文化输出风险,转化为一场平等的、互相尊重的文明对话。

苏霓

与此同时,技术组的许文澜,这位永远顶着黑眼圈的天才程序员,已经不声不响地完成了一次技术奇迹。

她针对东南亚地区网络不稳、硬件落后的现状,通宵达旦,开发出了一套“低带宽适配版”的记忆采集工具包。

这个工具包可以在近乎离线的环境下运行,支持超过十种东南亚方言的模糊语音识别,甚至允许使用者用手绘的方式在屏幕上画出家族迁徙的时间轴。

在技术演示现场,一名随团来访的柬埔寨年轻技术员受邀试用。

他对着一个老旧的平板,用高棉语讲述了一段关于祖母在稻田里躲避战火的故事。

小主,

当系统自动将他的语音转化为文字,并根据他的手绘线条生成一份可视化的“记忆地图”时,这个年轻人的眼眶红了。

他激动地抓住许文澜的手,语无伦次地说:“天啊……我们的乡村教师……他们终于不用再靠纸和笔,一点点去记录那些快要消失在风里的故事了!这……这就是我们需要的!”

回国后不到一周,这位技术员便向苏霓团队发来邮件,他们已迅速组建了本地化团队,并为他们的项目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稻穗计划”。

然而,当苏霓团队开始筹备第一批海外培训讲师时,负责培训体系的赵小芸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

她推掉了所有专家和教授,反而从浩如烟海的记忆库中,调出了三个特殊的档案。

“教别人怎么倾听的人,必须是先被真正倾听过的人。”赵小芸的理由简单而坚定。

她推荐的三位“前记忆委员”中,赫然包括了M00006号种子库里,那个曾经孤僻寡言的留守儿童。

如今,少年已经长成了一个挺拔的青年。

在机场,面对前来送行的赵小芸,他深深鞠了一躬,目光清澈而郑重。

“赵老师,谢谢您。”他顿了顿,认真地说,“当年,您教会我的,不是怎么去说话,而是让我第一次相信,我说的话,原来是有力量的。”

赵小芸看着他登机的背影,眼角湿润。

她知道,这才是“银杏新芽”最核心的秘密——力量的传递,不是自上而下,而是从一颗被听见的心,到另一颗渴望被听见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