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阎埠贵火急火燎往生产队跑的背影,林建军嘴角弯了弯。或许这就是技术的意义——既要有高端的设备优化,也得有接地气的土办法,能实实在在帮到人的,就是好技术。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邮局门口响起:
【“土法肥技巧”扩散,预计可使阎埠贵所在公社堆肥效率提升30%,获“基层农业贡献”微积分+5,长期签到功能进入“正向循环”。】
将信封投进机要信箱时,林建军的手指顿了顿。信封很轻,里面却装着能让数千万亩土地增产的“密码”。他没有留下任何落款,只在方案末尾写了句“来自一线技术人员的建议”。在这个年代,个人的名字不重要,能让粮食多打几成,让农民少受点累,才是最实在的事。
回到家,苏岚正在厨房蒸红薯,蒸汽把窗户蒙上了层白雾。林卫国趴在小板凳上,用木块拼着林建军给他做的“齿轮拖拉机”,嘴里念叨着“爸爸的机器能让红薯长大”。
“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早?”苏岚掀开锅盖,红薯的甜香弥漫了整个屋子,“王医生说,医务室的维生素片快用完了,问你能不能再给个配方。”
“明天我写出来。”林建军洗了把手,接过儿子递来的木块,“卫国刚才说啥?知道爸爸做的机器能种红薯了?”
“托儿所老师说的,”苏岚笑着擦去儿子脸上的灰,“说爸爸是‘让土地变厉害的魔术师’。”
林建军抱起儿子,在他软乎乎的脸上亲了口。窗外的晚霞染红了半边天,远处的田野里,隐约能看到农民们引水灌溉的身影。他知道,自己提交的那份方案,要等几个月甚至半年才能有回音,或许永远不会有人知道是谁提出的。但这没关系——就像这锅里的红薯,默默吸收着阳光和雨水,到了秋天,自然会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饭香中响起,带着温和的总结:
【“长期签到”功能首周运行良好,宿主每日平均专注度92%,获技术积分21分,累计121分。】
【“化肥设备优化方案”提交成功,触发“隐性任务链”,系统判定“国家农业贡献潜力”激活,后续相关技术奖励将优先倾斜。】
晚饭时,林建军给苏岚讲了阎埠贵算化肥账的事,苏岚听得直笑:“三大爷这辈子就围着算盘转,不过这次要是真用了你的法子,倒能省不少事。”
“能帮一把是一把。”林建军给儿子剥了个煮鸡蛋,“不管是工厂的机器,还是地里的庄稼,都得一步一步来。就像这长期签到,一天两天看不出啥,攒够了日子,总能兑出点有用的东西。”
夜渐渐深了,技术科的灯还亮着——赵小刚在加班完善齿轮图纸,他在图纸一角画了个小小的齿轮,旁边标着“师傅说,差一丝都不行”。林建军站在窗前,看着那盏灯,心里清楚,技术的积累就像长期签到,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日复一日的坚守。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当东北的黑土地上长出饱满的玉米,当江南的稻田里结出沉甸甸的稻穗,没人会记得这份化肥方案的源头。但林建军知道,自己曾为这片土地播下过一颗小小的种子,这就够了。
车间的夜班汽笛声准时响起,悠长的声音穿过寂静的夜色,像是在为每一个坚守岗位的人伴奏。林建军关掉灯,轻轻带上房门,心里盘算着明天的签到——又是新的一天,又能攒下一分积分,离下一次技术推演,又近了一步。这平凡的积累里,藏着让日子慢慢变好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