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的冬夜,轧钢厂技术科的灯光穿透薄雾,在雪地上投下一方暖黄。林建军伏案整理着设备改造的图纸,台灯的光晕里浮动着细小的纸尘,他指尖划过“七叶螺旋桨降噪优化方案”的最终版,嘴角带着一丝欣慰——这是三个月来军工研究所合作项目的收尾成果,虽然不能公开,却让他对流体力学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叮!】
系统的提示音突然在意识里响起,带着一种类似金属共鸣的悠长震颤:【检测到宿主累计“长期签到”满三年,触发特殊兑换权限。】
【可兑换奖励:①“1980年代科技发展趋势预判”;②“稀有金属矿产分布勘探图”;③“国际技术封锁突破路径”。请选择。】
林建军握着铅笔的手顿住了。三年前刚调回技术科时,系统首次提示“长期签到可累积积分”,他当时只当是附加功能,没想到会有如此重磅的奖励。三个选项里,“科技发展趋势预判”像一块磁石,牢牢吸住了他的注意力——经历过特殊年代的技术断层,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看清未来方向比埋头苦干更重要。
“选择①。”他在心里默念。
【奖励“1980年代科技发展趋势预判”已发放。】
信息流瞬间涌入脑海,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窗:1980年代,全球将掀起半导体技术的竞赛,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每18个月翻一番;微型计算机将从实验室走向商用,逐步渗透工业控制与家庭生活;新能源领域,太阳能光伏技术将突破效率瓶颈,成为化石能源的重要补充……文档末尾,还标注着中国在这些领域的薄弱环节与潜在机遇——半导体材料依赖进口、计算机操作系统受制于人、新能源设备制造工艺落后。
林建军倒吸一口凉气,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他看着桌上的机床图纸,突然意识到,现在厂里引以为傲的自动化改造,在未来的计算机控制面前,不过是初级阶段。而林卫国正在学习的机械知识,若不融入电子与编程,终将面临淘汰。
“爸,还没睡?”林卫国端着一杯热水走进来,身上还带着车间的机油味。他刚加完班,调试完新改装的镗床进给系统,“刚才看您屋里灯亮着,给您端杯热水。”
林建军接过水杯,指尖的热度驱散了些许寒意。他看着儿子年轻的脸庞,眼里的专注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却又多了几分这个年纪少有的沉稳——这是长期泡在车间和书本里磨出来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