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第21种死法:正常病逝的朱棡

天幕上,朱迪钠仿佛能听到无数人心中的催促,终于将话题转向了下一位主角:“好了,现在我们应该说晋王朱棡了,大家应该都等急了吧?”

“等你祖宗!”太原晋王府内,朱棡气得差点把手中的玉如意砸向天幕,脸都绿了。任谁被这样点名预告死亡,心情都好不了。

朱迪钠的语气倒是轻松了些:“晋王朱棡的死法,在明朝众亲王里,算是相当‘正常’的了。就是病逝,除了死得早点——洪武三十一年,刚满四十岁就英年早逝——其他的没有任何问题。他既不像大哥朱标那样为国事操劳过度而死,也不像二哥朱樉那样死于非命,被毒杀……”

听到“病逝”和“正常”这两个词,朱棡紧绷的心弦稍微松弛了一瞬,但“四十岁”、“英年早逝”又像针一样刺在他心头。这算什么“正常”?!

朱迪钠话锋一转,指出了史书对朱棡的复杂记载:

“不过,这位晋王的评价在史书上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多处记载他性情骄纵,在封国多有不法之事,全靠太子朱标多次在朱元璋面前为他转圜求情,才得以脱罪;另一方面,又说他聪慧机敏,待人接物非常重视礼节,颇有儒雅之风,所以他死后得到的谥号是‘恭’,即晋恭王。”

这种矛盾的评价,立刻引来了网友的热议:

【网友“权力斗争分析者”发言:这还不简单?如果晋王不死,以他的地位(嫡三子)、能力和在北方边镇的影响力,绝对是燕王朱棣争夺皇位的最大对手!甚至可以说,如果晋王活着,可能真就没朱棣什么事儿了!】

【网友“史料辨伪党”指出:正因为如此,朱棣当上皇帝后,对晋王一系肯定要打压,史书也被他下令改得乱七八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洪武二十三年招降北元大将乃儿不花那场大功!很多原始记载都显示这是晋王主导的,但《明太宗实录》里却把这功劳全算到了当时只是配合作战的燕王朱棣头上!】

这条评论一出,立刻炸出了一大批“太宗粉”:

【网友“永乐大帝拥护者”反驳:胡说八道!分明是燕王殿下英明神武,乃儿不花望风归降!晋王不过是恰好在场罢了!】

【网友“史实考据派”争辩:史料互有矛盾,但综合考虑晋王当时的地位和职权,他主导此事的可能性更大!朱棣修改实录,给自己脸上贴金,是惯常操作!】

眼看争论愈演愈烈,朱迪钠不得不出来打圆场:

“各位老铁冷静,这确实成了一个历史之谜。招降乃儿不花,是洪武晚年亲王领军取得的最大战功之一。这场战役,晋、燕两王都参与了,但具体谁的功劳更大,由于原始档案的缺失和后世的修改,现在真的很难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