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宁。
抚宁城。
城内破败不堪,清军洗劫过后是一片狼藉,房屋被烧毁。
街道两旁的残垣断壁之中,依旧能看见大雪覆盖下的烧焦尸体。
如果不是冬天,只怕早已是臭气熏天。
虽然李易、李越明等人事先进入抚宁城,但城池太大,人手不够。
至今也刚清理出一条街出来。
毕竟,收编的流民都在那一战之中死伤殆尽,所剩无几。
更何况,天寒地冻,行动自然变得十分困难。
当李平带着八万人回来,情况立刻得到缓解。
虽然这八万人一直在赶路,但李平提供了盐和稀粥,连续多日的喂养,立马投入建设之中肯定没问题。
人手的大量增加,抚宁城内立刻忙得热火朝天。
尤其是李平在他们干活时,稀粥变得不那么稀,甚至时隔五六日还能喝肉汤。
当然,表现优异勤劳者,可以吃到干米饭,配上炖汤里面的肉。
那美滋滋的饭菜,极大鼓舞了百姓们的积极性。
为了让百姓继续卷下去,李平鼓励组队,推行集体制度,然后进行划区,大队和大队比,小队和小队比。
从而让百姓有集体荣誉感,同时他们可以自我监督。
谁偷懒,谁干的多。
所有人都门清。
为了保证队伍不被某个人搞成一言堂。
李平制定规则,小队一个月公共选拔一次,大队两个月公共选拔一次。
凡是选拔出来的小队长或者大队长,必须身先士卒,起到带头模范的作用。
比如:拆房子最危险的地方,必须第一个冲上去。
规章制度一步步向后世靠拢。
同时,李平派出宣传队四处宣传民兵的好处,以及一系列军功制度。
一套连招下来。
抚宁城也就稳定下来,从上至下的管理制度也建立完毕。
甚至李平的每一道命令,能直达乡间地头。
在古代。
这简直是奇迹。
如果没有后世的制度借鉴学习,李平也做不到。
因为他越过了地主乡绅的统治,选择直接面对底层劳苦大众。
此时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