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协的科研团队对催化液以及炼金术的了解极为有限,但他们具备世界顶尖的分子扫描与建模技术。
两台“弦态重构光谱仪”启动,向安雅体内发射低能量脉冲,扫描血液与骨髓中的分子键,捕捉残余催化物的反应谱。
结果让所有人陷入长久的沉默。
检出未登记的多肽链 318 条。
神经递质结构异常:存在人类数据库中未记录的新型神经肽。
检测到能量传导通道,类似人工构建的神经链路,但机制未知。
生物科研小组负责人唐颂摘下防护镜,脸色比实验区的白光还要苍白。
另一边,基因组测序小组已经将安雅的全基因组数据上传至“长征”在科研区的计算节点。
基因链高速比对与模拟花费了整整六分钟,这比常规基因分析快了至少二十倍。
分析结果让科研团队心底一沉:
安雅基因组中有 2.6% 的片段,无法与任何已知人类数据库匹配,这些基因序列呈现双螺旋分形嵌合结构,类似于高维度编码,推测来源于非自然演化体系。
唐颂的目光定在投影屏上那一行行闪烁的分析数据。
生物样本的三维建模图不断旋转,基因链上标注的红色片段几乎在提醒他,他们正在面对的东西,完全超出了现有人类生物学的知识范畴。
他是东协生物工程院的核心研究员,原本认为自己见过足够多的极端案例、人体极限试验、甚至远离常规科学的生化项目。
但安雅的身体告诉他,这次完全不同。
这不是在提升人体性能,这不是常规的强化。
这是一种——人类尚未掌握的知识体系,在重写生命本身。
“她只有十四岁。”
他在心里对自己重复了三遍。
眼前的医护们在报告数据:
“催化残留波动稳定,神经激活率在 138% 到 143% 之间浮动,是否继续深入扫描?”
唐颂沉默了很久。
终于,他摘下防护手套,压低声音说道:
“暂停后续扫描与监测。”
“从现在起,所有资源优先支持她的生理恢复。”
“她不是实验品,不是编号,不是活体样本。”
“她是人。”
————————————
指令下达后,医疗小组立刻调整方案,对安雅的神经镇静、营养补给与免疫恢复全线加速,甚至将两台备用的医疗监控平台直接分配给她。
唐颂在签下暂停令的那一刻,感到全身的力气仿佛被抽空。他脱下防护服,靠在冰冷的墙壁上,呼吸急促,手心仍在冒汗。
此刻,疲惫并不是因为工作量,而是因为心理的重量。
可工作并没有结束。
“长征”同步推送了新的通知,第一批强化型变异体残骸已经送到隔离实验区,等待他的团队进行解剖与全结构分析。
唐颂揉了揉眼睛,调整呼吸。
身上的白色防护服还未完全褪下,他又换上一套全封闭重防护装具,缓缓走向 B 区的负压走廊,身后的医疗区投下柔和的光。
而前方的解剖室内,厚重的合金舱门亮起红色指示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