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东汉倒霉蛋——蔡邕

荀彧的大脑一片空白。

……从来没有人同他说过这些话。

从来没人说过……他应该更在意自己的感受。

族人对他说光荣,父亲对他说忍耐。

他读史书,一遍一遍地读,可史书教他奉献、忠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史书上记载了那么多懂得奉献之人的事迹,字里行间,大加称赞。

荀彧想让他人认可自己,就也得忠心、奉献、谦虚。

他亦从中看到许多不去奉献之人,自私自利之人,反贼、佞臣,他们的下场都不好。

整个思想环境围绕包裹着他,他越来越懂得奉献,越来越懂得了“忠”,越来越谦逊,却渐渐将自己的感受忽略。

他从未问过自己,所有的言行是否真的是发自本心。

他是真的想谦虚吗?他是否真的甘心奉献?

想到此,荀彧疑惑不解地询问:“袁君,彧想不通,谦虚、奉献、忠诚难道不是正确的吗?它们不是美好的品质吗?”

袁基听闻此言,眼睛微微弯起,白色孝衣衬得他整个人无比温暖。

他温声对荀彧说:“它们当然是正确的,这些是美好的品质,这当然不假。”

“但这些要由‘你的内心’去做。当一切要求摆在你面前,无论你是出于什么原因,却依旧愿意谦虚、奉献、忠诚,这才是对的。”

“因为你知道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的,所以你愿意表现得谦虚;你遇到了甘于奉献之事,因为你内心的信念与自我的道德要求;你遇到了甘于忠心之人,因为你认可对方,你从他身上收获了希望。“

“当这一切都出自‘你愿意’。这才是对己、对他人最美好的品质。”

荀彧又怔愣住了。

这次是由于醒悟。

大彻大悟。

是啊,他本不该如此谦虚。

骑马射箭,礼乐书数,经史子集,这些都是他自己学到的能力。

他的才学,是他从小到大一步一个脚印积累而成的。

既如此,他凭何当不起少年英才?当不起才思敏捷?

他在小时候,也曾问过自己,为什么被排挤、受冷眼的人是我?也曾问过父亲,为什么要奉献的是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