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名字,随着泛黄的纸页从他眼前流过。他需要像一个最耐心的猎人,从这些蛛丝马迹中,寻找猎物的踪迹。
一下午的时间很快过去,苏晨看得眼花缭乱,却一无所获。那些报纸上的报道,永远是光明正大,团结奋进。人事任免的通告,也永远是“工作需要”、“组织决定”,看不出任何刀光剑影。
他揉了揉酸涩的眼睛,换了一个思路。
报纸是给大众看的,是经过粉饰的。真正能体现权力脉络的,是那些内部发行的刊物。
他又从书架上,抱下来一摞厚厚的《江城组工通讯》。这是市委组织部编印的内部刊物,不对外发行,主要刊登一些干部理论学习心得、党建工作经验和部分人事动态。
这里的措辞,比报纸要直接一些。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资料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头顶的白炽灯发出轻微的嗡嗡声。
终于,在翻到1991年第三期的《江城组工通讯》时,苏晨的目光,被一篇不起眼的文章标题吸引住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锐意进取,勇于担当,还是急于求成,脱离实际?——关于年轻干部培养路线的一点思考》
这篇文章没有署具体的作者名,只写着“市委组织部研究室”。
文章本身是一篇四平八稳的官样文章,充满了辩证的套话。但苏晨却从字里行间,嗅到了一股不同寻常的味道。文章不点名地批评了一种“急功近利”的倾向,认为一些年轻干部为了追求政绩,不尊重客观规律,搞“一言堂”,最终可能会给组织和人民的利益造成损失。
而文章中举的正面例子,则是另一种风格的干部:“稳重”、“踏实”、“善于团结同志”、“能够从大局出发”。
苏晨立刻联想到了今天下午,周文海在他书房里讲的那个“前车之鉴”的故事。
何其相似!
这根本就是当年权力斗争的檄文!
苏晨的心跳开始加速。他立刻翻阅这一年前后的所有《组工通讯》和《江城日报》,试图将这篇文章与具体的人事变动联系起来。
很快,他找到了。
就在这篇文章发表后的第二个月,《江城日报》的头版刊登了一条重要的人事任命:周文海同志,由市建委副主任,正式升任为市建委主任,并兼任城北新区改造项目总指挥。
而在同一天的报纸中缝里,一条豆腐块大小的消息,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原市经委副主任,林正涛同志,因工作需要,调任市纺织工业总公司,担任党委副书记。
从炙手可热、主管全市经济命脉的经委副主任,调到一个日薄西山、正在走下坡路的老国企当副手。
这已经不是平调,而是赤裸裸的贬谪。
林正涛!
苏晨看着这个名字,仿佛看到了一道浓得化不开的灰色气运,在这三个字背后升腾。
他立刻集中精神,在心中默念这个名字,试图用系统进行远程的、模糊的气运感知。
【系统检索中……目标:林正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