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捕捉到亚马逊雨林那缓慢、古老的“集体梦境”,如同在验证“地球盖亚假说”的道路上点亮了一盏微光,极大地鼓舞了“启明星”号的团队。这不仅证实了大规模生态系统可能拥有某种协调一致的“意识场”,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可重复的、基于“意识频谱”理论的探测方法。在顾渊稍事休息,并总结了与“森林梦境”连接的经验后,南曦决定乘胜追击,将探测目标转向地球另一个至关重要的、且动态更为剧烈的生态系统——海洋。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其物理体量、能量流动的复杂性以及对全球气候的决定性影响,使其在“盖亚”系统中必然扮演着与陆地森林截然不同、可能更为核心的角色。如果亚马逊雨林是“盖亚”沉稳而古老的“肺”与“记忆库”,那么海洋,或许就是它澎湃的“血液”与“循环系统”,甚至可能是其某些更强烈情绪或应激反应的直接体现。
这一次,他们将探测焦点锁定在了北大西洋,特别是那片以狂暴天气和复杂洋流系统(如湾流)而闻名的区域。这里能量交换剧烈,是全球气候引擎的关键部件之一,理论上更容易观测到高强度的、与能量输运和气候调节相关的“意识活动”。
一、 目标的转换与预期的调整
“海洋的意识模式,肯定与森林不同。”顾渊在准备会议上分析道,“森林的意识更偏向于‘生长’和‘内部平衡’,节奏缓慢。而海洋,受到月球引力、太阳辐射、风力驱动的强烈影响,其物理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动态和力量。如果存在‘海洋意识’,它可能更加流动、更加有力,甚至可能带有更明显的‘情绪’色彩——比如,风暴来临前的‘压抑’,或者洋流稳定输送热量时的‘平稳’。”
王大锤调整着探测参数:“我们需要提高感应器对动能和热力学过程关联信号的灵敏度。洋流的流速、温度梯度、风暴系统的能量积累与释放……这些可能都是‘海洋意识’的‘肢体语言’。”
南曦提醒道:“保持最高级别的谨慎。我们是在远程探测,但目标对象的能级和规模远超亚马逊雨林。任何不可预测的反应都可能对我们的设备,甚至对顾渊造成反噬。”
带着既期待又警惕的心情,第二次远程意识场探测实验开始了。顾渊再次将精神沉入感应器,这一次,他的意识试图与那片广阔、深邃、充满力量的北大西洋建立连接。
二、 浩瀚、有力、充满韵律的脉动
初始的连接感觉与亚马逊截然不同。没有那种缓慢扎根的厚重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浩瀚无垠的自由与流动感。顾渊仿佛置身于一片意识的蓝色原野,能“感觉”到巨大的水体在行星尺度上的缓慢移动,感受到湾流如同温暖的动脉,将赤道的热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高纬度地区;也能“感知”到深海洋流那冰冷的、沉静的循环,如同星球深沉的呼吸。
这是一种更加有力、更加韵律化的意识流。它与潮汐的节拍同步,与盛行风的方向共鸣,与海面温度的变化共舞。顾渊能捕捉到一种基于物理规律的、宏伟的“满足感”——当能量输送顺畅,当生态系统(如浮游植物勃发)繁荣时,整个区域似乎弥漫着一种平稳而富有生机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