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依旧安静,无人应答。
林长青缓缓举起了手。
一瞬间,全班同学的目光,包括物理老师惊讶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了他的身上。苏雨晴也侧过头,眼中带着期待。
“林长青同学,请讲。”物理老师眼中带着鼓励。
林长青站起身,身姿挺拔,神情从容。他没有直接说出答案,而是走向讲台,拿起一支粉笔。
他选择了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的结合。他没有急于书写复杂的公式,而是先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极其标准、清晰的物理情景示意图,每个力都用箭头标明了方向和大小,关键节点标注明确。
“要解开这道题,我们或许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他的声音清晰而平稳,回荡在安静的教室里。
他首先阐述了第二种方法,利用系统整体动量和能量守恒的思路,将几个看似独立的物体运动关联起来,找到了一个关键的守恒量,瞬间简化了问题。他的讲解深入浅出,将复杂的原理用最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
许多同学眼中露出了恍然的神色,仿佛堵塞的思路被疏通了。
但林长青并未停止。他顿了顿,粉笔指向示意图中那个移动的平台。
“或者,我们还可以尝试这样一种思路……”他引入了非惯性系的概念,用最浅显的语言解释了“惯性力”的假想引入如何能将一个动力学问题转化为大家更熟悉的静力学问题。
这一步,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更大的涟漪!这种思维方式,完全超出了当前的教学大纲,带着一种颠覆性的巧妙!
他一步步推演,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最终,两种方法都得出了相同的结果,而第三种方法,步骤之简洁,答案之直接,令人叹为观止。
当他放下粉笔,平静地看向老师时,教室里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