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补充兵员

从那天起,陈小五像变了个人。他不再躲在角落里,每天天不亮就到校场,对着树桩练习枪法。有时候常遇春路过,会停下来指点他几句,他总是听得格外认真,眼睛亮得像藏了星星。有回李铁柱见他练得满头大汗,递给他一块干粮,他红着脸接过来,小声说了句“谢谢”,李铁柱哈哈大笑:“谢啥,都是自家兄弟!”

新兵营里渐渐有了温情。王二柱的伙房总是飘着香气,他知道谁的家乡爱吃辣,谁的胃不好,总能变着法子让大家吃得舒坦。苏文把弟兄们的故事写成了小册子,有赵猎户射落惊马救了孩童的事,也有李铁柱帮老乡挑水的事,新兵们没事就抢着看,看完了更觉得浑身是劲。

有天夜里下暴雨,营房的屋顶漏了。常遇春被雨声吵醒,披着蓑衣去查营,见新兵们正互相帮忙挪铺盖,李铁柱站在桌子上用茅草堵漏洞,陈小五举着油灯给他照亮,赵猎户则把自己的毯子盖在了几个年纪小的新兵身上。

“都愣着干啥?”常遇春脱了蓑衣扔在一边,“搭把手!”

他爬上桌子,接过李铁柱手里的茅草,动作比谁都麻利。雨水顺着他的脸颊往下淌,混着汗水,却笑得格外畅快。“当年在滁州,咱们十个人挤一张床,漏雨了就轮流坐着打盹,第二天照样打仗。”他一边堵漏洞一边说,“记住了,咱们是弟兄,得互相搭着过日子。”

雨停的时候,天已经蒙蒙亮了。常遇春看着新兵们互相靠着睡着了,嘴角还带着笑,忽然觉得这三个月的辛苦都值了。他想起朱元璋的嘱托,想起城头上飘扬的大旗,想起那些还在等着太平日子的百姓,心里像揣了团火,烧得浑身发烫。

三个月很快就过去了。

检阅那天,朱元璋带着文武百官来到校场。五千名新兵穿着崭新的军装,手里握着擦亮的兵器,站得笔直。阳光照在他们脸上,每个人的眼神都透着坚定,再没有了刚来时的怯懦和迷茫。

“开始吧。”朱元璋对常遇春说。

常遇春拔出佩刀,向前一挥:“演练开始!”

随着他的号令,新兵们开始表演阵法。先是一字长蛇阵,五千人如同一条游龙,进退有序;接着是八卦阵,变幻莫测,让人眼花缭乱;最后是冲锋演练,李铁柱带头,五千人齐声呐喊,声震云霄,连校场边的柳树都被震得落了叶。

朱元璋看得频频点头,当看到陈小五时,更是眼睛一亮。那后生骑着马,手持长枪,动作虽然还比不上老兵娴熟,却干净利落,眼神里再没有了当初的怯懦。“那个后生是谁?”他指着陈小五问。

“回陛下,叫陈小五,以前是个放牛娃。”常遇春笑着说,“现在枪法练得不错,还识了些字。”

“好,好啊!”朱元璋抚着胡须,“常将军,你这兵练得好,不光练了武艺,更练了人心。”

检阅结束后,朱元璋把常遇春叫到身边,指着那些正在互相整理军装的新兵:“你看他们,眼里有光,心里有劲儿,这才是我大明的兵。”他顿了顿,声音里带着感慨,“当年我在濠州起义,就盼着有这么一天,能有一支为百姓打仗的军队。如今,你帮我做到了。”

常遇春单膝跪地,声音有些哽咽:“这都是陛下的恩德,是弟兄们自己争气。”

“起来吧。”朱元璋把他扶起来,“准备一下,下个月,咱们东征张士诚。”

常遇春抬头望向校场,新兵们正围着苏文,听他讲新写的故事。李铁柱在教陈小五射箭,赵猎户在给王二柱演示怎么给战马包扎,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暖洋洋的,像一幅最动人的画。

他忽然想起三个月前,那个躲在角落里的瘦小身影,想起那个拄着枣木棍的瘸腿汉子,想起那些带着憧憬和忐忑来到校场的脸庞。如今,他们都成了能扛得起江山的汉子,成了能护得住百姓的兵。

“末将领命!”常遇春的声音格外响亮,带着从未有过的自豪。

他知道,这支军队不仅能打仗,更重要的是,他们心里装着百姓,装着道义,装着对太平日子的向往。这样的军队,才能称得上是王者之师,才能真正打下江山,守住江山。

夕阳西下,校场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新兵们还在训练,呐喊声此起彼伏,像一首最雄壮的歌。常遇春站在高台上,望着远方的天空,那里有晚霞,有归鸟,还有他和弟兄们一起憧憬的未来。他知道,前路还有很多硬仗要打,但只要有这些弟兄在,有这颗为民的心在,就没有打不赢的仗,没有过不去的坎。

因为他们是大明的兵,是百姓的兵,是这天下最硬的骨头,最暖的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