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二年(185年)的秋冬,对于远在河北的安喜县而言,竟意外地获得了一段喘息之机。这并非因为天下太平,恰恰相反,帝国的西北角正燃起冲天的烽火。
凉州羌乱再起,北宫伯玉、李文侯为扩充势力,壮大声势,推举金城人边章、韩遂为首领,攻杀金城太守,声势进一步浩大。朝廷急调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执金吾袁滂为副率领破虏将军董卓、荡寇将军周慎等将前往征讨。战事初期并不顺利,直到十一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流星雨坠入叛军营中,引发恐慌,官军才趁机取胜。然而,真正决定战局的却是叛军内部的倾轧——韩遂袭杀边章、北宫伯玉等人,兼并其众,然后审时度势,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张温得以班师,西北暂告平定,但韩遂的实力却借此机会坐大,成为埋在西陲的一颗巨雷。
这场发生在千里之外的战争,间接影响了河北的局势。黑山军主力张燕部与河内太守朱儁陷入对峙摩擦,无暇他顾。而被朝廷招安、拜为黑山校尉的杨凤,则因前番劫掠中山郡各县所得颇丰,加之新受官职,需要时间消化整合,故而暂时未有大规模出兵袭扰郡县的行动。唯有少数未归附杨凤、或不服管束的小股土匪乱兵,仍在零星活动。
这宝贵的窗口期,被刘备牢牢抓住。
安喜县的重建工作如火如荼。在关羽、张飞的严厉督促下,新招募的百名兵士日夜操练,号令严明,队列森然,虽称不上百战精锐,却也初具战力,守卫县城绰绰有余。两人更是不间断地率领精干小队出击,如同梳篦般将安喜县境内及周边区域的零星匪患逐一清剿。每次出击,皆有所获,缴获的粮食、财物不断充实着本就尚可的府库。
简雍则展现了卓越的内政才能。他高效地重整了户籍,分配了无主荒地,组织流民返乡耕种。虽然已错过春耕,但仍鼓励百姓种植些越冬作物,并利用涿县带来的粮食和剿匪所得之物,以工代赈,组织人力加固城墙、修缮房屋、疏浚河道。整个安喜县,仿佛一个重伤的病人,在精心的调理下,正缓慢而坚定地恢复着生机。
然而,乱世的严寒并未远去。中平二年年冬,一场大雪提前降临。安喜县隔壁的高阳县,因去岁遭劫更重,县衙瘫痪,民生凋敝,无数百姓缺衣少食,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眼看就要熬不过这个冬天。高阳县令走投无路,向郡府求救,却石沉大海。绝望之下,他听闻邻县安喜令刘备素有仁德之名,虽知对方亦处艰难,但仍抱着一线希望,派人冒雪前来求救。
“刘县令,救救高阳县百姓吧!”来使冻得满脸青紫,跪在临时县衙内,声泪俱下地陈述惨状。
堂下,关羽、张飞闻言皆皱起眉头。自家粮草虽有一些,但安喜县自己也需过冬,未来局势难料,岂能轻易资助?
简雍也低声道:“玄德,非是我等心狠,只是乱世之中,自身尚且艰难,恐无力他顾啊。”
刘备沉默片刻,看着窗外纷飞的大雪,眼前仿佛浮现出高阳县百姓冻饿而死的惨状。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唇亡齿寒。若高阳县彻底糜烂,流民四起,匪患必波及安喜。况且,见死不救,非仁者所为!”
他毅然下令:“宪和,从府库中拨出部分粮食、御寒衣物,即刻送往高阳县!同时告知高阳令,若有无家可归之难民,可暂时迁至我安喜县境内,我等设法安置!”
“大哥!”
“玄德!”
关羽张飞简雍还想再劝。
刘备摆手制止:“我意已决。执行命令吧。所需消耗,开春后,我自有办法弥补!”
物资和消息送到高阳县,高阳令和幸存百姓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这人人自危的乱世,竟真有如此仗义仁德之官!感激涕零之下,部分实在无法生存的难民被接到安喜县妥善安置,而大部分百姓则靠着刘备雪中送炭的物资,硬生生熬过了那个严冬。
时间进入中平三年(186年)。开春后,在刘备的持续帮扶和指导下,高阳县也开始了艰难的春耕。等到秋收时节,虽然谈不上丰收,但地里总算有了收成,百姓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高阳上下,对刘备的感激之情无以复加,两县关系变得极其紧密。
与此同时,安喜县在刘备的治理下,更是焕发出勃勃生机。秋粮丰收,仓廪充实,市集逐渐恢复,百姓脸上有了笑容,对刘备越发拥戴。
然而,丰收的喜悦并未持续多久。监视黑山军动向的斥候带来了紧急军情:黑山校尉杨凤,经过近一年的休整消化,实力有所恢复,见各县秋粮入库,遂起贪念,决定派兵下山“征粮”!
“终于来了!”刘备接到情报,并不意外。他立刻与关羽、张飞、简雍商议。
“杨凤势大,硬拼恐难取胜。”关羽沉声道。
“怕他个鸟!来多少俺杀多少!”张飞摩拳擦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