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屋里弥漫着墨香和旧书的气息。墙上挂着几幅字画,虽然陈旧,但在这农家已是难得的雅致。
最引人注目的是正中的条案上,供奉着一方砚台和一支秃了毛的笔——那是老童生考了三十年科举的见证。
会认字吗?老童生坐下后直接问道。
吴国华摇摇头:回先生,不会。
老童生从案头取出一本破旧的《三字经》,念过这个吗?
听过几句。吴国华老实回答,人之初,性本善……
老童生眼睛一亮:接着背。
吴国华凭着前世的记忆,又背了几句。老童生越听越惊讶,最后干脆合上书:奇了!你当真没学过?
回先生,真的没学过,只听赵地主的儿子念过一次。吴国华低下头,掩饰眼中的心虚。他总不能说自己前世背过吧?
老童生沉吟片刻,突然拍案:好!这个学生我收了!他转向父亲,文斌啊,你家这孩子……是块读书的料!
父亲又惊又喜,连连作揖:多谢老先生!束修……
不急。老童生摆摆手,目光灼灼地盯着吴国华,县丞大人真说要收你当学徒?
吴国华点点头:说等我识些字后……
好!好!老童生突然激动起来,枯瘦的手指紧紧抓住椅背,从今日起,你每日辰时来,午时回。先学《三字经》《千字文》,再学《百家姓》……
就这样,吴国华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时,他就已经坐在李老童生的堂屋里,跟着老先生摇头晃脑地诵读。
那些在前世早已熟悉的文字,在这个世界却成了改变命运的钥匙。老童生教得格外用心,不仅教认字,还讲解字义,甚至开始教些简单的对句。
更让吴国华惊讶的是,这位看似古板的老先生,居然还偷偷教他记账、写简单的书信——
这些实用的技能本不是科举正途,但对一个农家孩子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谋生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