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又一份拒稿?

她知道的信

息也不多。

不过是意大利人、移民美国、1845、美国西联电报等几个关键名词罢了。

于是她又给霍斯曼拍了封电报。

“霍斯曼先生,您不用在意。找不到就算了。”

她打算自己留意下美国西联电报公司的动向。

只是恐怕不能顺便给梅乌奇主持个公道,平息凡妮莎当初查到电话历史的愤懑了。

书上说,电话是贝尔的造物。

可实际上,那东西本是梅乌奇发明的。

移民美国后,梅乌奇生活潦倒,英语水平又不高,他实在没有办法保护自己的发明,于是便寄了几件样品给美国西联电报公司,希望能用专利获得一大笔钱。

然而,西联电报并没有给他回复。

梅乌奇请求归还原件,却被告知东西不翼而飞。

多年后,电话真正问世,发明者却是贝尔,后者凭借电话与西联电报签订了天价合同,身价暴增。

而原本的发明者梅乌奇却依旧潦倒、默默无闻。他本意打算起诉贝尔与西联电报,可长年劳顿与抑郁却让他疾病缠身,官司还没开始便一命呜呼。

这桩可耻的抄袭直到2002年才翻案。可那时,人已经死了,翻案又有什么用?

迟来的审判与公道除了减轻活人的愧疚之心,其他什么意义都没有。

想到这些事情,凡妮莎感到心情不太痛快。她并非那种悲天悯人、见人就感慨的人,只是觉得——啊,好不爽,好不爽!这世界太糟糕了!

如果她能够召唤邪神,打爆维多利亚就好了(喂!)

好在,霍斯曼的再次回复让她再次重燃信心。

“我已经在报纸上发了寻人告示。对了,我在旧金山找到一些连环画,或许你会喜欢。随下封信附送,过几天就到。”

霍斯曼说得轻巧,凡妮莎却觉得相当有趣——连环画?

她开始期待霍斯曼的下封来信了。

啊,还有《博物世界》的回信。

-

不列颠,伦敦。

柯林斯先生是《博物世界》的一名编辑。

他从事的工作包括但不限于给主编端茶倒水、协调专栏作者与杂志的关系、以及在各种各样的垃圾稿件中找出沧海遗珠。

柯林斯先生认为这是海底捞月,压根不可能的事儿,纯粹是浪费他的时

间。

尽管如此柯林斯先生依旧很喜欢他的工作。阅读文字、通过文字探知作者的内心世界这件事本身就足够让他快乐了。

瞧那些绮丽文字下隐藏的丑陋私欲、瞧那些风趣幽默的委婉语下的愤懑、瞧作者乱掉书袋背后的浅薄……

虽然这听起来有点窥私欲过胜的变态感,但能这样做本身不也是一种才能吗?

柯林斯先生深以为荣。

今天早上,一切照常。主编格林先生给他分派了一批垃圾稿件,大多都是乏味的哥特惊险小说,亦或者无病呻吟的乡村爱情小说。

柯林斯估计这批人多是模仿简奥斯丁或者玛丽雪莱的,可惜画虎不成反类犬。

柯林斯先生去过巴黎、去过美国、去过意大利、也呆过伦敦,他深切地知道,现下最顶级的小说长什么样。

要么情节引人入胜、要么文笔精妙绝伦,感情细腻,要么便是对未来世界进行奇想……千姿百态,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绝不会只批判而没有任何建设性的思考。

柯林斯按照这样的标准,否决了一份又一份投稿。

第一份。幽灵古堡的鬼妈妈和人类女儿,题材老套,感情虚假。

第二份,寂寞贵妇和友人们的□□幻想。

这是干嘛?当他们报刊是什么红灯区吗?

第三份,马车坠落悬崖后,车夫在某个村子里,发现了大量烧焦的尸骸,一番查探后发现那竟是教会的祭品……

有点意思,但涉及抹黑宗教,又没有好到可以柯林斯为了他无视风险的地步。

第四份、第五份……

无一幸免,全都被柯林斯判了否。

柯林斯先生感到有些累,不是身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

毕竟,机器似的盖章检验工作着实无聊。

堆积在废稿区的文件越来越多,而工作区的越来越少,很快就只剩下了最后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