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页

大山笑道:“资助孩子读书,已经列为公司的正事,当然要请专门的人负责做。你认真尽责工作了,就理所当然要拿报酬,大伟,平时咱们是同学也是好朋友,可工作不是人情,该怎么样就得怎么样。康康他们也要来公司做兼职,大家都有工资拿,你可不要让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奴役苛待员工的黑心企业主。”

第二百一十一章 赶海

青岛和苏州的开业典礼,中间只间隔了两天。好处是,大山跟学校请假的时间不必太长,唯一的顾虑:短短几天,从北京到青岛再到苏州,整一个大三角,这般疲于奔命,是件很累人的事,尤其对于董洁来说。

不过,大山没有试图劝说她独自留下。青岛是个很美丽的海滨城市,对于山里长大的孩子来说,大海是一个美丽的蓝色的梦。他上中小学的时候,经常看到学生们写的铅字文章,许多人的愿望就是:亲眼看一看一望无际的大海。

这些年从北到南,国内国外跑了很多地方,但始终没有真正圆这个梦,最多不过坐车经过时车窗外浮光掠影的瞬间印象。赤足踩在沙滩,戏水为乐,看海浪一朵朵,或者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大山认为,这才算得上看海。而且,自从知道要去青岛参加新工厂的开业礼,董洁就常常走神,一个人坐在窗边,或者歪在床头,或者靠在抄手游廊的扶手上发呆,忽喜忽忧。“哥,大海很美,海边有漂亮的贝壳和鹅卵石,海鸥浮在水面,跟着水波一起起起伏伏……心情不好的时候,看看海,一下子会觉得豁然开朗。”

“嗯,咱们看海去,看真正的大海。”大山拿过她摆在书案上,从古董市场淘来的海螺状的小物件,“就是时间有点仓促,没办法在青岛多玩几天。”他有些遗憾。事情都挤在一块,参加婚宴、接待朋友、同学会……八号前又要赶去苏州,留给他们从容看海的时间非常有限。

四号出发,自己开车。刘晨、姜红叶、赵杰、大山和董洁两个,加上刘大同、田志祥、王凯,八个人,两辆车。

陈群一直留在青岛,忙于新厂筹建的工作,他与姜红叶因为工作关系,经年聚少离多。趁着秋高气爽好季节,大山和董洁商量着,让他们在开业礼后休假,留在海边好好玩些日子,散散心。赵杰把老婆孩子托付给常亮夫妻俩,自己跟着来青岛,为的是考察市场,他有意在当地开酒店。

除去姜红叶和董洁,余下的六个男人都会开车,——刘晨只是没有驾照,父亲有政府配的专车,他跟着司机学过。几个人轮流开车,一路说说笑笑,当天下午就到了青岛。

※※※

今时今日的青岛,对董洁来说,和陌生的城市也差不了多少。

她的家乡,一个离青岛市不足百里的海边小镇,靠海,富裕又宁静。小学时,她常常在作文里这样写:我的家乡位于渤海湾边,四季分明……

她小的时候,家里还要种地,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变为城镇,土地都收归国有。她的父母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进厂上班,后来父亲自己做了个小型加工厂,效益还不错,虽然不曾真的大富大贵过,但家里早早过上了小康生活,始终不曾为缺钱犯过愁。

董洁第一次踏进青岛市区,是九十年代后期的事。而现在,历史提前了数年,车子一路行来,她趴在窗口往外打量,外面的风景,很陌生,记忆中熟悉的街景,现在都没有出现。新起的高楼大厦有,鹤立鸡群只那么几座,很分散,全然不是印象里处处新楼林立的繁华。

物已如此,人呢?

“尘归尘,土归土,让往生者安宁,让在世者重获解脱。”